古今妙联赏析二
(2014-06-19 10:18:05)
标签:
育儿 |
分类: 古今妙联 |
猪联妙对 逸趣横生
以下述古今一些含有猪字的佳联妙对,供读者欣赏。
(一)店铺猪联
相传从前有一杂货铺开张那天,请一秀才书写一联,贴于店门两边,联曰: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此联语全由食品组成,六味均属温补性食品,按中医说,叫“大发”,联意是隐喻“开门大发”之意。此联是隐喻联,又是谜语联。
(二)婚嫁猪联
旧时,有一位已到婚嫁年龄的姑娘,容貌俊美,文才也好,故拟以联求婚,她出上联贴于门外:
羊毫笔写白鸾笺,
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联贴出后,上门应对者络绎不绝,但无人对出理想佳句。有一个皮匠路过,联想起自己本身的职业,对出了下联:
马蹄刀切黄牛皮,
猪鬃引线,东拉西扯。
巧嵌一个“猪”字,贴切自然,对句合适,平仄协调。姑娘虽有点不愿意,见对句巧思过人,为兑现诺言,只好答应与皮匠成婚。
有一中年男子汉,因与妻感情破裂离婚,鳏居数年,由于孤家寡人,倍感无聊,遂在家门上贴一联招妻:
弄断琴弦思马尾;
牵成红线偿猪头。
一老友看后,便引来一女子会面,到饭馆吃了一顿,特意叫了猪头肉一盘,后因两人没有缘份而告终,于是有人作一联调侃:
想啃猪头,老鬼乱点鸳鸯谱;
错牵红线,浪人痛失孔方兄。
前后两联,均以红线、猪头入句,颇为奥妙,令人一笑。
(三)谚语、俗语猪联
宁舍千金献真佛;
不拔一毛插猪身。
宁舍千金、一毛不拔,都是谚语、俗语,其意是:应当花钱的地方再多也愿花,不当花钱的地方再少也不花。
猪多肉贱;马瘦毛长。
捉猪上板凳;牵牛过纸桥。
上副联比喻东西多了就不被重视珍惜;下副联则比喻事情棘手难办。
(四)藏典猪联
豕临众喜王之所;
犬遇群欣彼以其。
此联首嵌“犬”“豕”两字,述说“犬年已过,豕年来临”。联尾是运用借代谐音藏字,上联借用“王之所欲”的旧说,而以“王之所”暗藏“欲”字;下联借用“彼以其富”的旧说,而以“彼以其”暗藏“富”字。构思奇,文精练,对仗工巧,内涵深邃。
(五)讽刺猪联
清朝义和团“扶清灭洋”时,曾出现一张反抗外国侵略的宣传漫画,名为《射猪斩羊图》,其两边的对联是:
万箭射猪身,看牲畜还能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妖精再敢来吗?
联语极富讽刺意味,与漫画相得益彰。把外国侵略者比作猪羊,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坚强决心。
从前,有个土豪叫冯瑞云,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深为百姓憎恨。一天私塾开学,土豪有意刁难姓朱的,要他即兴撰一联贴于私塾门口,写不好就扣一年薪水,姓朱的想起土豪家中,还有一位同教书的“独眼龙”先生,而私塾旁,是冯瑞云家的六间猪圈,共养了七头猪,都长不好,面对此景此物,姓朱的写了一联:
一学堂、二先生、三只眼、
读四书、五经皆通;
六畜房、七头猪、八卦头、
喂九年、十斤而已。
联语妙用数字巧对,情景相融,将满腔怒火,跃然纸上,既机敏,又神奇,无情的咒骂,大快人心。
水打轮、轮打礁,春谷舂米舂糠粑;
人抬轿,轿抬人,抬猪抬狗抬死人。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副斥官联。旧时,塾师蒋士铨到城外观赏田园风光,来到一座水礁旁,见舂米的乡民,念着一副上联:水打轮,轮打礁,舂谷舂米舂糠粑。问是何事?乡民们齐声说,该县官贪婪钱财,百姓痛恨。
正说着,县官坐着轿子来了,目睹此情此景,蒋士铨为乡民对出了下联:人抬轿,轿抬人,抬猪抬狗抬死人。县官顿时火冒三丈,被迫立即起轿回衙。乡邻们都围着蒋士铨感激不已。
(六)神童猪联
晚清名联家何淡如,7岁那年,一次跟他老师去赶集,见一卖菜小贩,正东张西望,觉得可笑,便随口吟出:
鼠眼蛇头卖菜仔;
老师听后,说这是上联,你再作下联,何淡如瞬间即对出下联:
鸡毛猪肉换花生。
此联是“无情对”,上下联在字面上严格对仗,颇有趣味。
何淡如少年时的老师叫蔡西湾,一次,师生同去猪北窦,老师在路上要求学生以“猪北窦”对句。何淡如反复想不出合适对句,埋怨老师以此怪僻地名出题,但他灵机一动,有了对句,老师不是叫“蔡西湾”吗?随口对答上来:
猪北窦;蔡西湾。
“猪”谐音“朱”,可与“蔡”姓借对:“窦”意为“洞”,与“湾”正对;“北”与“西”为方位对,工整贴切,天然无比。老师听后一笑赞之。
晚清名臣张之洞,聪颖好学,少年时才华出众,在学堂做诗时,老师给他出过这样的上联:
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
这是老师日前在院里观察到的一个场景,偶得上句,因苦思多日,对不出下句,便想让神童张之洞一试。张之洞灵光一闪,信口吟出下联:
胡嘴对壶,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对句富有趣味性,老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连连夸奖:“对得好!”
(七)隐猪字联
嗜睡贪餐,盛衰兴亡不问;
醉生梦死,吃喝玩乐无聊。
此联是对猪的揶揄,实际上猪是无罪的,只不过是作者借题发挥罢了。
六畜棚里,十二生肖群中,叨陪末座,
三牲案前,百千珍馐席上,敢效前驱。
十二生肖猪排在最后,故有叨陪末座之戏言。祭神用猪头三牲,从前宴席上猪肉均为主要菜肴,故有敢效前驱之谑语。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态,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其内容之多虽不能说大如瀚海,但说它是一条源源不断地流入华夏文化大洋的水源丰沛江河是实不为过的。本文想从中掬几朵小小的浪花与读者共赏。
对联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的文字上,中国的文字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结构奇妙,常常成为作对联出彩之处。记得当年有一幅曾广为传播的巧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其巧妙之处在于每一句都有两个字,而这两个字的前后既有构字上的关联,又有意义上的关联。你看:上联“此木为柴”从意义上说的是“这木头是柴”,而
在中国古代,苏小妹考秦观的典故路人皆知,女才子出联征夫考夫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这里有一段近乎凄婉的古代考夫的故事:有一对郎才女貌的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姑娘不仅有貌,更有才,于是准备在婚礼前出联考考未来的准新郎。小伙子岂能示弱,两人于是约定,什么时候对出了下联方能成亲。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用的也是这种文字游戏的上联,此上联曰:“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此联从意思上是说,“这冰冷的酒呀,有一点、二点、三点(尽在心头)。”而在字的结构上是说,这冰冷酒三个字的边旁分别是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
当然今人中现在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征夫考夫的了,但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有特点的征婚上联,出联者称,有对出下联者她愿意以身相许嫁给他,或者如对出下联又不愿娶她者则可以奉赠一笔不菲的润笔。她出的上联是:“寂寞寒窗空守寡”。此联从内容上可以看到一位怨妇独守空房,寂寞难耐,凭窗远眺,望眼欲穿的忧怨情态,又有每个字都是“宝盖”头的特殊结构,令人拍案。当时年龄虽小,但自幼喜欢对联,以至于竟然自不量力地想对对这个下联,在绞尽脑汁后对出了下联:“阔开闹门闭闲阁”。由于在小学的前几年学的还是繁体字,所以我当时是用繁体字对的,这样每个字的结构上都是“门”字头。此联从意境上看也能相合,你看上联是一幅独守寒窗、清凄孤独的景象,而下联却是一个朱门洞开、热闹欢腾的场面,形成了一个改变命运,走出孤独的相互呼应的关联意境。当然,当时初中生的我也仅仅是好玩,觉得能对上很有趣,哪还想到去“应征”,心中窃喜而已。而且此联细看起来也有些对得勉强之处,所以也没有寄出去。
前不久在看一些文章资料时,自己也拼揍出了一幅上联,此联为:“浪洗浮沙沉江海”,每个字都是“三点水”旁的。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不吝指教,对出下联,只不过我这个征下联的要求既没有“以身相许”(画外音:许了也没人要呀!呵呵!),也没有可观的润笔,仅娱乐玩笑而已。
还有一些据称是至今也无人能对的上联就很难了,比如有一个以历史人物的姓名组成的上联是这样的:夏大禹,孔仲尼,姬妲,杜甫,刘禹锡。用谐音读起来成了: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此联也费了我不少的脑筋,但至今也未对出一幅像样的下联来。历史上也有很难得的巧对被对出来了的。在唐代有位诗人叫骆宾王,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大臣叫马宾王,清代嘉庆年间有人用此二人的姓名作了一个巧联求对:“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一时间无人能对。直到清道光年间,皇上派大臣龙主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云南两省的主考官,此时才有一叶姓文人对出了下联:“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真是巧也妙哉,上联巧在“马骆各”,下联妙在“龙龚共”!
做对联也不只是文人学士的专利,传说中也有许多“粗人壮士”对出了不少精妙的对联。这又是一个女才子以联招婿的故事――女才子出上联招女婿,此上联曰:“羊毫笔写白鸾笺,红雁传书,南来北往。”写的是一幅该女子在闺房中用羊毫笔在白鸾笺上写情书的高雅情境,可惜的是许多文人才子们好久都没有对上来,结果有一个皮匠写了一幅下联对上了,独占花魁。他的下联是:“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扯西拉。”原来写的是皮匠上鞋底的动作,虽然场景不雅,文字上对得却是难得的工整,一时传为佳话。也有“粗人”请“文人”对对的故事,明代有一颇具文才的知府善能应对,一次在郊外微服出游,遇一农夫耕田,农夫见一文人在看他耕田,便出了一个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知府一听,略一思忖答道:“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这幅对联的巧妙之处是后面都用了节气的名词,意思与前面的情景又十分相合。古人还有些用节气节日作对联的也很有趣,如“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又如“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等等,都是巧对。还有一些十分幽默的对联是这样的:“雨打竹杆,光棍流泪;风吹葫芦,和尚摇头”。又有“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踏霜桥竹叶三”。还有清代纪晓岚为一牛姓邻居结婚写的对联:“绣阁并肩春望月;红楼对面夜弹琴。”此联写得高雅不俗,但每句都有“牛”的含义,上联是吴牛喘月,下联是对牛弹琴。这些对联看起来除了赏心悦目外,也都令人忍俊不禁。前不久在广播中听到一则对联说:“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都是十分巧妙有趣的对联。
清时,某员外有一女年方十八,才貌双绝,欲觅一有才郎君,便张榜招婿以联对亲。她出的上联是:“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榜文贴出,轰动十里八乡,看热闹的络绎不绝,只是没有人敢于应对。时过多日,一青年慨然揭榜。员外喜不自胜,青年对曰:“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拉西扯。”小姐一听便知,揭榜者乃是整天与牛皮、猪鬃等打交道的皮匠,但仔细推敲其所对句,倒也和自己的出句对仗工整,再加上这位青年相貌英俊,便不嫌弃皮匠的出身与他结为鸾俦。
清末,湖南善化县令姓侯,长沙县令姓朱,互瞧不起。一天,二人在宴会上相遇,反唇相讥,竟成一联:“园门不紧,跳出孙猴子,活妖怪怎能善化;湘水横流,浮来猪八戒,死畜生流落长沙。”分别借孙悟空和猪八戒互相辱骂,“猴”谐音“侯”,“猪”谐音“朱”。同时,联语还将对方所执管的县名善化、长沙嵌入联尾,不可谓不巧。
某地有个财主新开一酒店,请一位秀才来写对联装门面,并提出对联要表达的四个意思,一是人丁兴旺,二是酿酒发财,三是店中无鼠,四是养猪肥大。讲好预付二两银子,写好后再给六两。这位秀才十分理解周围老百姓对财主的憎恨心情,于是苦心思索,写出了财主看后十分高兴,老百姓看后拍手称快的“断句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秀才断给财主听:“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二话没说,加倍付费,打发秀才走了。
第二天酒店开张顾客盈门,财主忙得不可开交。人们看到门口的对联,你也读,我也读,读后无不捧腹大笑。财主赶快出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原来秀才昨夜在对联上加了标点,变成了“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成了“人多病,少财富”。财主赶忙叫人扯下了对联,酒店开张也只好另择吉日了。
挂在春联上的“猪”
■武仲平
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猪”字的佳联妙对。猪年赏“猪联”,别有一番情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为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礼堂撰写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从《三字经》中摘取“马牛羊,鸡犬豕”和“稻粱菽,麦黍稷”嵌于联中,构思巧妙。对联明白如话,旗帜鲜明地提倡深入农村,接触社会,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旧教育制度。
革命烈士郭亮青年时代曾将一副“猪联”贴在国民党乡公所的大门上:“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在?”有力鞭挞了国民党的腐败官吏,讥讽他们只是一群鱼肉人民、吃喝玩乐的猪狗王八。
某商号开业,一秀才送来贺联:“公鸡、鲤鱼、猪婆肉;木耳、黄花、酒曲粑。”既无“恭喜发财”祝贺词,也无“生意兴隆”吉祥语,令人大惑不解。细观这六种食物,三荤三素,都是俗言所谓“发物”,用隐喻法将谜底“大发”藏于联中,亦庄亦谐。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另外一则对联故事。一吝啬商人请秀才为其酒店开张撰联,要求联语嵌入其经营的酒和醋,写进养猪肥大,店中无鼠。允诺符合要求即付银十两。那秀才眉头一皱,挥毫写下:“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秀才读了商人十分满意,赶快叫人贴到门口,可却支支吾吾只给了五两银子。秀才也不与他争辩,冷笑一声走了。是晚,秀才将贴出的此联只加了两标点,改为:“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翌日,酒店开张,顾客见此联无不哈哈大笑。商人出来一看,七窍生烟但又无可奈何。
从前,有一富家小姐以联择偶,出联“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想不到巧对其联的是一个闯荡江湖的皮
匠,他对的下联是:“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扯西拉。”以“东扯西拉”对“南来北往”,以“引线”对“传书”,恰如其分,严丝合缝,小姐与皮匠结为伉俪。
清末,湖南善化县令侯某与长沙县令朱某同桌赴宴。席间,朱县令想借机讥讽侯县令几句:“园门不紧,跳出猴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侯县令见来者不善,借敬酒之机,脱口回击:“湘水横滴,浮来猪八戒,死畜牲流落长沙。”联中“猪”与“朱”、“猴”与“侯”同音,且巧妙嵌进“善化”、“长沙”县名。出联堪称机趣,反击也妙不可言。
进入牛年,与牛有关的楹联大量涌上报刊杂志网络,佳作颇多。如:“岁首春到户;牛年福满门。”“金牛贺岁;玉鼠回宫。”“牛开丰稔景;燕舞艳阳天。”“黄牛耕沃野;紫气笼新春。”
在我国浩瀚无边的联海中,早就有不少嵌有“牛”字的对联,品读起来颇有韵味。如“老牛叹牛老;新年庆年新。”开门见山,明白如话。“布谷鸟鸣忙布谷;牵牛花绽喜牵牛。”以“布谷鸟”和“牵牛花”巧妙入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而且内含机巧。“牧草丛中春色美;放牛曲里笑声甜。”渲染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田野风光。“瘦驱负重犁,田野平添春色;阔肚容粗草,人们喜获琼浆。”更像是一幅牛的水墨画,生动描绘出牛的外在形象和突出贡献。
牛联中也有技巧联。有人集药名花名人名为对:“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含8种花名。而“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一联,嵌有6味中药,别有风趣。又一副“村前木贼夜牵牛,连翘怎过;寨后槟榔朝背(贝)母,滑石难行。”也嵌了6味中药,构思新颖。也有将今人名字相串为联的:“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牛得草是河南著名豫剧艺术家,其他5位都是作家。
很多牛联还深藏典故。“都要我黄,原来能去火;老说俺丑,那是乱弹琴。”“能去火”是牛黄的功用,“乱弹琴”典出成语“对牛弹琴”。还有人做过一联:“笑我无端空望月;对君有幸更弹琴。”上联也暗含成语“吴牛喘月”,下联暗含成语“对牛弹琴”。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此语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典出汉朝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牛联中有不少生动的应对故事。古时一小姐出联求偶:“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一皮匠对曰:“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西扯东拉。”联含猪、羊、马、牛四肖。上联是小姐愿望,下联言皮匠职业,上下联工对,两人最终结成伉俪。明朝广东人曹宗,七岁便能诗善对。一次,小曹宗到海边游玩,有位渔民想试其才学,便出一上联让他来对:“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目。”聪慧的曹宗见不远处有一水牛在池塘边吃草,顿生灵感,脱口应对:“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沙马”是一种鱼名,对以“水牛”自然工整。四“沙”对四“水”,堪称妙语连珠。
明朝才子解缙,一次路遇一秀才,逼着要他应对。秀才边走边出了上联:“牛跑驴跑跑不过马”,解缙一怔,不知对什么好。此时,老鹰从头上掠过,吓得鸡飞鸭跑。解缙触景生情,脱口而出:“鸡飞鸭飞飞不过鹰。”秀才禁不住连连称赞:“好联!好联!”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少时与堂兄在一塾馆读书。一日放学后,未见其堂兄归,忙回学馆寻找。原来其堂兄被塾师出的上联难住了。塾师所出上联为:“苇子编席席盖苇。”纪晓岚一想,这有何难?便自告奋勇代堂兄应对:“牛皮拧鞭鞭打牛。”从而为其堂兄解了围。
清朝两江总督陶澍少时家境贫寒,给财东放牛以糊口。一次放牛归来,在院中散步的东家讥曰“小子牵牛入户”,陶澍朗声应对:“状元打马回乡。”联中含有牛、马两肖,东家出句刻薄,陶澍不卑不亢。后来陶澍刻苦攻读,还真的考中了状元。
才子出联招麻婆
清代贵州才子周起渭对待婚姻一不重门第贵贱,二不重容貌美丑,一心想觅一知书达理的女子为妻。因此,他自撰上联求偶,联云:“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许多女子倾慕周起渭的才名,纷纷前来酬对,但周起渭都不甚满意。一天,一个模样不俊、满脸黑麻子的女子前来,咏出一句下联:“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联语对得极佳,周起渭十分满意,于是准备与该女结成连理。家人嫌该女相貌丑陋,劝周起渭另选佳偶,周起渭却说:“我重才不重貌,她脸黑心不黑,面麻心不麻,我乐意就是了。”
上联意在招亲,自然少不了脂粉味。但下联作比的东西皆为珍贵之物,暗喻自己虽然貌丑,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难怪周起渭慧眼觅知音,痴心爱上她。
皮匠妙对娶小姐
从前,有一个员外家的小姐以联求偶:“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想不到巧对此联的竟是一个闯荡江湖的皮匠,联云:“马蹄刀切黄牛皮,望犀引线,东扯西拉。”
上下联对仗工整,无可挑剔,“南来北往”对“东扯西拉”,恰如其分;“引线”对“传书”,十分传神。那小姐无话可说,只好与皮匠结为伉俪。
书童一联串姻缘
相传,有一个在相爷家陪伴公子读书的书童,因不小心将相爷的一对玉麒麟打碎了,只好逃离相府,跑到民间拜一个老太婆做母亲,靠拾粪打柴维持生计。
一天,他出去拾粪,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后花园里,见一小姐正在此诵读诗文,觉得有些耳熟,便上前准备与小姐搭话。小姐先是吃了一惊,当她看见他一脸脏兮兮的样子时,笑了起来,随口吟出一上联:“黑壁墙下,黑面书生,黑巴巴,臭烘烘,呸,你且去,今生休想。”
书童听那小姐以自己的相貌作联讥讽自己,很不高兴,想戏弄小姐一番,马上吟出一下联:“红花楼上,红粉佳人,红彤彤,香扑扑,喈,我就来,前世姻缘。”
小姐一听,觉得这拾粪的小伙子很有些才华,便央求父母,让这小书童做了自己的夫婿。
和尚很是得意,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上当。原来此联之意为:上联中“香”去掉“日”,“凡”字去一“点”,和起来是个“秃”字。下联中的“炉”字去掉“火”,再拴上“马”是个“驴”字。但为时已晚,此联已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了。
上下联珠联璧合,马联对养句,生机勃勃。才女兑现诺言,与皮匠结为秦晋之好。
劳苦功
新陈代!不耻下
大煞风
高先生:
一日,某乡绅老财为其老母做寿,亲朋好友坐满了客厅,老财忍痛花一百两白银请郑板桥来写寿联。郑板桥向来耻于与俗子交往,可正巧囊中羞涩,又急于沽酒,三文钱难倒英雄好汉呀!于是勉强收下银子去了。堂上早已备下文房四宝,郑燮挥毫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