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两岁多不到三岁吧,爸爸妈妈带女儿在小区散步,碰到邻居宝妈母女,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发现她家小妞妞居然可以背古诗。
女儿不会,羡慕的看着她,顿时没了共同语言而放开了之前还拉着的小手。
之前,我对孩子过早接触知识是持中立态度的,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经此一事,我发现自己错了,邻居妞妞背古诗,并非是在强迫她学习,而是一种引导,把古诗当成一种快乐的东西,潜移默化的灌进了小孩的脑子里。或许,她把古诗当成儿歌,是唱而不是背。
担忧:重演伤仲永
回到家,我们夫妻也试着教教女儿,《鹅》、《悯农》、《静夜思》、《春夜喜雨》……女儿对此很感兴趣,似乎“天赋”并不比邻居小妞妞差,一首古诗在她面前读个几遍她就会自己背了,虽然吐词不清晰,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可乐此不彼。到她上幼儿园时,已经可以自己背10来首古诗了。
但问题也来了:幼儿园老师也教古诗,且基本都是我们所教过的。往往是老师在上面一读,女儿在下面就开始背了。老师表扬女儿,我们却开始为她担心。一、小孩喜欢炫耀,也容易骄傲自满,长期如此,因为“会”,很容易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二、以为老师教的都是自己会的,假若哪天幼儿园老师教了新的知识而不会,小孩容易受到打击,挫伤她学习的积极性。
纠正:要惩赞结合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一是教她做益智类游戏或动手组装玩具,刚教到一半她就嚷嚷着说“我会了”,然后真放手让她做,她又做不来;二是为她讲个什么事儿,刚讲到一半,她又说“我知道了、我明白了”,可她知道明白什么呢?三是睡前小故事,因为更新不及时,加上她特别喜欢动物方面的故事书,如《伊索寓言》,她听了N遍,每次讲的时候,她就在床上蹦来跳去,要么直接插话打断、要么举手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耐心的与她沟通,首先是立规:要求她必须认真听讲,若要提问,须在爸爸讲完整个故事之后;其次是引导:哪一个故事没有专心听,就得自己讲一遍给爸爸妈妈听;第三是惩罚:若自己不能复述出大意,第二天的故事就得少讲一个。
习惯:不要变成本性
昨晚看电视,某专家解读分析孙悟空,特别提到了紧箍咒,观音不赐此物此咒,悟空不可能得道成佛。专家妙语连珠,我仅记住了核心,为我的记性默哀3分钟。但我非常认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小孩生性活泼好动,天马行空的思维与行动,若不“紧箍”就是放纵。习惯了习惯的习惯(有点拗口),再想纠正就困难了。
女儿的睡前小故事时间,在我的数次强制执行下基本收到预期效果。而对于老师表扬的问题,我也在慢慢纠正。我要让她知道倾听是人的基本礼仪,突然打断别人的讲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我要让她明白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更要让她清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亘古道理……
现在的女儿,言行大有改观。虽然偶尔还是会“自作聪明”,但“抢答”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听故事认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由此发生了许多让爸妈啼笑皆非的趣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