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w690/005xirUpty6UbqW9gVW20&690
女儿看似娇弱,其实好胜心很强。是好事,但更需要好好引导。
比如在家里吃饭,总想着得第一名。大多数时候,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让着她,希望她能好好吃饭,不要总是惦记着零食。可久而久之,爸爸发现了问题:一、为了得第一名,吃饭时囫囵吞枣,做不到慢嚼细咽,对胃的伤害很大;二、没吃饱也说吃饱了,或是碗里本来就不多的米饭,还央求外公外婆帮她吃点,以便于自己能早放碗筷;三、可能是确实饿了想多吃点,看到外公外婆或是爸爸妈妈将要吃完了,就央求我们等等她;四、若是谁不小心提前吃完放碗筷,女儿就会噘着小嘴儿不高兴。
细细想来,女儿重视“第一”,缘于我们最初的引导。两三岁时,为了鼓励她,吃饭、溜冰、走路……总是以“第一”来夸奖她,以让她对事件本身充满动力与兴趣,没想到现在“第一”在女儿心中略微变形了,如果不及时矫正,很容易让她幼小的心灵走入两个极端:负荷前行,为了第一,忘记了童年、少年、青年应有的快乐与激情;不堪负荷,压垮心里防线,受挫后易脆弱、抑郁、退缩。
矫正一:鼓励,要学会努力与专注
首先,我们想矫正她第一是怎么得来的。
吃饭时,爸爸或妈妈故意抢先于她放碗。女儿不乐意了,妈妈就会告诉她:为什么你没有得到第一,是因为你不够专注,我们吃两碗甚至三碗,而你仅吃了小半碗,整个过程中你不是说话,就是中途玩一会再来吃。所以,想得第一,必须靠自己争取,专注、努力是必备要素,而靠外公外婆或是爸爸妈妈谦让得来的第一,是虚假的,没有任何含金量。
女儿似懂非懂,强忍着眼泪花花儿把剩下的饭吃完,爬到沙发上看电视。正好看到大学生运动会的游泳比赛项目,因最近迷上在小区泳池洗澡,故对这个比赛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巧合的是,起步略微落后的中国女运动员,奋起直追,夺得了预赛第一名。
我趁机坐到她身边说:你看宝贝儿,想得第一,就得勇往直前。同比赛的7名运动员,没有任何人愿意相让,若中国女运动员途中退缩,那么,第一也不可能是她。
矫正二:减压,努力了就是最棒的
其次,我们得告诉她即使没得第一也不可怕。
大道理,女儿听起来累,决定先让她多参与游戏再进行说教。如与爸爸妈妈玩“剪刀石头布”,输了就告诉她没关系,下次再来;与爸爸妈妈在小区跑步比赛,落后了也告诉她很棒;与爸爸拍篮球比赛,赢不了也告诉她每一次都有进步……渐渐的,女儿在胜负中找到满足感与认同感,虽然依然在乎第一,但不会因此强烈左右她的情绪。妈妈再告诉她,得不到第一,只要努力了,也是最棒的。
翻开许多亲子博客,发现好多家长都有孩子争胜的困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紧张,这是人的天性,需要慢慢引导,不要从语言否定、打击、损伤孩子,更不要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如何优秀、乖巧、听话等;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心,多说“你能行”、“你很棒”、“你可以的”,让孩子充满力量,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记住,善于点燃孩子激情的家长就是了不起的家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