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苗古三苗(转)
(2018-03-29 20:19:24)
标签:
考古历史文化 |
分类: 考古与神话 |
更新算法后,苗族血统变成了北汉 - WeGene 微基因
https://www.wegene.com/question/1364
http://mw.zunyi.gov.cn/ch1117/ch1126/2006/09/19/content_3025.shtml
http://www.mjfqw.com/bencandy.php?fid=34&id=1993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黄中模透露,经最新考证其实“支那”可能为古苗语。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成型的古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坷波罗多》中,就有“支那”等国名的记录,而那时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这也反证了三苗文化中曾将水田作为文化融入语言,流传到异域则变相为对古中国的指代。
http://www.cq.xinhuanet.com/meilicq/2003-09/08/content_919182.htm
“支那”指的是“荆楚”,“外支那”指的是“中原”,中国文明起源多中心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写到:“伏羲、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属于苗蛮集团。”
王献堂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楚为荆蛮,亦炎帝一族。”“
伏羲与神农同族……与黄帝则然二族也。”“楚为炎族。”
中南民族大学的石宗仁教授在其《荆楚与支那》中认为:苗与楚的共同祖先是伏羲和女娲
搜索《从“支那”到“China”——西方人如何称呼“中国”?》
古代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以赛亚书》49章12节记载:“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希尼国来”(“秦”原音作”希尼“,“希尼”在中文《旧约》译本中直译为“秦”)。则进一步说明:西方世界早在公元前的若干世纪就认识到中国的存在。(以赛亚书 (希伯来文:Isaiah)是圣经的第23本书,由以赛亚执笔,大约在公元前723年之后完成。)
古三苗新考——兼论三苗与南方诸族及楚国之关系
http://www.docin.com/p-460298651.html
探索“支那”神秘语义的通道 ——读《荆楚与支那》一书 田 夫
田夫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1353550100b6jl.html
古印度等国最先是从荆(楚)来认识中国的。这从云南石寨山汉墓所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如青铜储贝器中的贝币,据海洋生物学家考证:其来自印度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代表着信用与价值。如果不是荆(楚)与印度有大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印度的贝是无论如何不会被当作货币使用的。并且,这种贝要有一定充足的量,而又不能太滥(这里面有有着信用)。据说,直到明代,云南有些地方还在使用这些来自印度洋的贝币。
从印度而来的通道一直延伸到巴蜀(四川)。在三星堆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这种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些考古成果清晰地向我们揭示了古印度等国最早认识中国的信息通道。
此外,从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面具和石寨山汉墓中发掘的青铜储贝器上的雕塑,我们是否可以读出古印度文化或古埃及文化的符号?这种元素不可能跨越时空,来到相对闭塞的巴蜀。只能是通过实际通道互相交流影响而得。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归国后,曾经报告:“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此又是这条西南通道早已存在的明证。
----------------------------
略
-------------------------
在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离骚》中,同样有不少用苗语表达的语言。如题目“离骚”之“离”为苗语“要”意;“骚”为当时楚地上流传的一种申诉性强,而又声调高亢的调子。如果全译过来为“要放声歌唱”。《离骚》中还多处出现了苗语的名词,如果你不懂苗语或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很可能会使你变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盍将把”(糯米粑);“荷盖”(龙角);“怀沙”(唱歌)等。
此外,从楚的祭祀方式上(封羊、击猪、射牛),语言(习惯用冠词“仡”)上,也可以看出:蛮夷不是黄帝之后。即使在今天,苗族仍称汉族为“仡扎(周)”,即当时的汉人为周人。苗族古籍“椎牛祭祀史诗”认为:苗族是兄长,汉族是兄弟。两者有共同的远祖。这又一次印证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血肉关系。
-------------------------------
彭嚞的新浪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d5db20100s90e.html
上古印度人是中原“北三苗”迁徙到印度次大陆。
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和所谓“玛雅”同源。
北三苗“被迫”离开中原,因生存和祭祀的需要。
北三苗智者,将古汉语进行倒序重编,拼音加密。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拼音文字——古梵文也叫悉昙。
其元音16,辅音34,共50个字母(为大衍之数)。
第一个元音和最后一个辅音是主神加密(同圣经)
发音延续上古以腹音为主,加入鼻音,气走丹田。
并改用加密以后的“拼音”字母记载其重要典籍。
起初只许祭祀者使用,后衍化为婆罗门种姓制度。
其传承过于重视保密,只记“音”,不传“意”。
久而久之,“典籍”变为神话“传说”了。可叹!
三苗不是少数民族。三苗自古就分“南北”两支。
《尚书》中记载的三苗、三毛、苗民,是南三苗。
“三苗”是上古时代的普世信仰。天文学之中天。
三皇五帝均遵循三苗信仰,后世子孙却数典忘祖。
这才有典籍丑化“三苗”;称天竺为身毒、天毒。
三苗?身毒、天毒、天竺?答案就藏在“三都”。
身毒、天竺、印度来自梵文“Sindhu”(印度河)
梵文Sindhu(此罗马拼音)直接音译就是:三都。
“三都”?《左传》和《史记》记载“堕三都”。
这是上古社会极为重要的“天文和地理”的概念。
提示:三都和三苗、雷神、雷泽、闪电霹雳有关。
------------------------------
维基百科 --蜀身毒道http://zh.wikipedia.org/wiki/蜀身毒道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
蚩尤考
http://www.historychina.net/wszl/xlxh/2006-03-06/29946.shtml
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乎的九黎部落曾受到多次征讨、迁徙,有的向西,为犬戎、西羌,有的向南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不少的。关于向西的一支,《拾遗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前引《遁甲开山图》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尚书·尧典》说舜“窜三苗于三危”。《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地道记》曰:“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敦煌县东有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西羌、西戎,似皆与苗民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民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也许同苗民祖先有关。《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异经·西荒经》:“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51]这些记载较简,有正统思相的偏见,并不精确,更不全面,但却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迁往西南,经过了多次的战斗与转移。《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
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可见经过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赶到西南山蛮荒之地。其路线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曾有专门研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52]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发现二者相当吻合。
——————————————————————
评论——瞎说?
北三苗“被迫”离开中原,因生存和祭祀的需要。
北三苗智者,将古汉语进行倒序重编,拼音加密。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拼音文字——古梵文也叫悉昙。
其元音16,辅音34,共50个字母(为大衍之数)。
第一个元音和最后一个辅音是主神加密(同圣经)
发音延续上古以腹音为主,加入鼻音,气走丹田。
并改用加密以后的“拼音”字母记载其重要典籍。
起初只许祭祀者使用,后衍化为婆罗门种姓制度。
其传承过于重视保密,只记“音”,不传“意”。
久而久之,“典籍”变为神话“传说”了。可叹!
三苗不是少数民族。三苗自古就分“南北”两支。
《尚书》中记载的三苗、三毛、苗民,是南三苗。
“三苗”是上古时代的普世信仰。天文学之中天。
三皇五帝均遵循三苗信仰,后世子孙却数典忘祖。
这才有典籍丑化“三苗”;称天竺为身毒、天毒。
三苗?身毒、天毒、天竺?答案就藏在“三都”。
身毒、天竺、印度来自梵文“Sindhu”(印度河)
梵文Sindhu(此罗马拼音)直接音译就是:三都。
“三都”?《左传》和《史记》记载“堕三都”。
这是上古社会极为重要的“天文和地理”的概念。
提示:三都和三苗、雷神、雷泽、闪电霹雳有关。
北三苗智者,将古汉语进行倒序重编,拼音加密。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拼音文字——古梵文也叫悉昙。
其元音16,辅音34,共50个字母(为大衍之数)。
第一个元音和最后一个辅音是主神加密(同圣经)
发音延续上古以腹音为主,加入鼻音,气走丹田。
并改用加密以后的“拼音”字母记载其重要典籍。
起初只许祭祀者使用,后衍化为婆罗门种姓制度。
其传承过于重视保密,只记“音”,不传“意”。
久而久之,“典籍”变为神话“传说”了。可叹!
三苗不是少数民族。三苗自古就分“南北”两支。
《尚书》中记载的三苗、三毛、苗民,是南三苗。
“三苗”是上古时代的普世信仰。天文学之中天。
三皇五帝均遵循三苗信仰,后世子孙却数典忘祖。
这才有典籍丑化“三苗”;称天竺为身毒、天毒。
三苗?身毒、天毒、天竺?答案就藏在“三都”。
身毒、天竺、印度来自梵文“Sindhu”(印度河)
梵文Sindhu(此罗马拼音)直接音译就是:三都。
“三都”?《左传》和《史记》记载“堕三都”。
这是上古社会极为重要的“天文和地理”的概念。
提示:三都和三苗、雷神、雷泽、闪电霹雳有关。
……
前一篇:[转载]苏美尔人的Y-DNA
后一篇:[转载]灭蒙鸟能浴火重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