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电视剧导演排行榜
原文链接: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电视剧导演排行榜 来源:《经理人》杂志
中国已成为电视剧产量和消费第一大国,2012年获得许可证的就有2.1万集,但能够盈利的只有50%,金牌操盘手极为稀缺。在当今电视剧市场,高收视率和高商业回报的金牌招牌,非郑晓龙、赵浚凯、高希希、赵宝刚、郭靖宇、滕华涛六大导演莫属。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中国电视剧市场由此蹒跚起步。在文娱产品匮乏的年代,一部电视剧经常引发万人空巷,成为当时主导大众文娱需求的主要产品。
55年后,中国成为了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产业规模超过200多亿元,每年获得发行许可的作品就有2.1万集,《甄传》、《断刺》、《陆贞传奇》、《蜗居》、《北京青年》等经典作品,获得收视率和商业的巨大成功,在媒介多元化、文娱产品泛滥的时代,电视剧艰难地把守着阵地,并且创造出新繁荣。
今天,中国电视剧市场又走到一个关键拐点。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2项规定”在坊间流传,未来很可能对电视剧总量、题材、时段等都有明确限制。单集成本,从2005年平均几十万,涨到现在最高二三百万,在商业化运作更加专业娴熟的同时,高投入和非市场化风险,让购片方和投资方都更理性。
什么作品能够成功?谁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他们如何确保持久的投资回报?《经理人》从产品回报率、生产控制力、产品创新力、艺术与价值观、导演影响力等五个维度评价,评选出“中国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电视剧导演”,郑晓龙、赵浚凯、高希希、赵宝刚、郭靖宇、滕华涛六大导演入榜,他们打造了很多经典作品,捧红众多新星,作品经得起艺术评判,也能满足大众审美情趣,是高收视率和高商业回报的金牌操盘手。
50%作品投资亏损
文娱行业的崛起,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披露: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就已经达到1.4万集,到2012年,电视剧产量已据全球第一,仅获得发行许可的作品就有2.1万集,而电视剧产量大国美国,也不过8000集。
由于制作门槛较低,电视剧市场聚集了几百家制作公司,争抢有限的购买资源,竞争非常严峻而残酷。
据相关统计,最后能够播出的电视剧,仅占已生产电视剧的五分之三,也就是说,电视剧市场投资高涨,但精品较少,回报难以预期。按照黄金播出时段每日两集计算,全年电视剧的满负荷播出量为7000集。2012年,共有大概14000集,约600~650部作品没有播出,投资方血本无归。
从成本角度看,2008年时,单集平均为60万元,到2012年,单集已达85万元,而单集成本过百万的作品,达到250部。除去广告植入等收入,单从收视率来计算,2012年已播出的200部作品中,能够盈利的只有50%。
金牌操盘手稀缺
影响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的因素很多,有的作品极具艺术性,但观众不买账,也有的骂声不断,但收视率一路攀高。无论哪一类,都非常考验导演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的把控能力。从艺术角度看,导演不能失去价值取向和艺术底线,从商品的角度,拍摄作品要能盈利,要能通过审查,还要符合大众趣味。
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电视剧六大导演,都是集导演制片人于一身的金牌操盘手,他们有非常敏锐的艺术视角和投资眼光,既为艺术质量负责,也为作品的收视和投资负责。从对剧本综合性的理性评估、拉投资开始,到演员阵容设计、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宣发等,都有科学而严谨的掌控。
●郑晓龙
高举高打型。大投资,一线演员,高风险高回报,注重眼球效益。其作品都是同年代同时期的天价成本,但片子的售价也基本上是当时的天价。
●赵浚凯
稳扎稳打型。中小投资,演员阵容一般,但选材独特,性价比高,擅长成本控制,单集成本较低,注重投资回报率。
●赵宝刚
高举高打型。利用自身现代戏优势,把导演个人品牌效益发挥到极致,影响力往往会大于实际效益,不可复制的模式。
●高希希
高举高打型。擅长操作大项目,有名人效益,但实际效果,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下滑迹象。
●郭靖宇
稳扎稳打型。中高投资,回收稳定,制作精良。
附文:
评价指标
产品回报率:
个人作品产生的利润及持续盈利能力
生产控制力:
对产品定位、商业价值、成本控制、生产过程的控制
产品创新力:
不同题材作品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艺术及价值观:
对主流价值观有引导性把握,有强烈的艺术底线
导演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及对电视剧行业的贡献
数据说明
1.数据采集以近年作品作为数据分析依据
2.数据分析不包含广告植入、网络等其它收入
3.从成本角度评估,50~90万元为低成本、90~120万元为中等成本、120万元以上为高成本
中国已成为电视剧产量和消费第一大国,2012年获得许可证的就有2.1万集,但能够盈利的只有50%,金牌操盘手极为稀缺。在当今电视剧市场,高收视率和高商业回报的金牌招牌,非郑晓龙、赵浚凯、高希希、赵宝刚、郭靖宇、滕华涛六大导演莫属。
■文/本刊编辑部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中国电视剧市场由此蹒跚起步。在文娱产品匮乏的年代,一部电视剧经常引发万人空巷,成为当时主导大众文娱需求的主要产品。
55年后,中国成为了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产业规模超过200多亿元,每年获得发行许可的作品就有2.1万集,《甄传》、《断刺》、《陆贞传奇》、《蜗居》、《北京青年》等经典作品,获得收视率和商业的巨大成功,在媒介多元化、文娱产品泛滥的时代,电视剧艰难地把守着阵地,并且创造出新繁荣。
今天,中国电视剧市场又走到一个关键拐点。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2项规定”在坊间流传,未来很可能对电视剧总量、题材、时段等都有明确限制。单集成本,从2005年平均几十万,涨到现在最高二三百万,在商业化运作更加专业娴熟的同时,高投入和非市场化风险,让购片方和投资方都更理性。
什么作品能够成功?谁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他们如何确保持久的投资回报?《经理人》从产品回报率、生产控制力、产品创新力、艺术与价值观、导演影响力等五个维度评价,评选出“中国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电视剧导演”,郑晓龙、赵浚凯、高希希、赵宝刚、郭靖宇、滕华涛六大导演入榜,他们打造了很多经典作品,捧红众多新星,作品经得起艺术评判,也能满足大众审美情趣,是高收视率和高商业回报的金牌操盘手。
50%作品投资亏损
文娱行业的崛起,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披露: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就已经达到1.4万集,到2012年,电视剧产量已据全球第一,仅获得发行许可的作品就有2.1万集,而电视剧产量大国美国,也不过8000集。
由于制作门槛较低,电视剧市场聚集了几百家制作公司,争抢有限的购买资源,竞争非常严峻而残酷。
据相关统计,最后能够播出的电视剧,仅占已生产电视剧的五分之三,也就是说,电视剧市场投资高涨,但精品较少,回报难以预期。按照黄金播出时段每日两集计算,全年电视剧的满负荷播出量为7000集。2012年,共有大概14000集,约600~650部作品没有播出,投资方血本无归。
从成本角度看,2008年时,单集平均为60万元,到2012年,单集已达85万元,而单集成本过百万的作品,达到250部。除去广告植入等收入,单从收视率来计算,2012年已播出的200部作品中,能够盈利的只有50%。
金牌操盘手稀缺
影响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的因素很多,有的作品极具艺术性,但观众不买账,也有的骂声不断,但收视率一路攀高。无论哪一类,都非常考验导演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的把控能力。从艺术角度看,导演不能失去价值取向和艺术底线,从商品的角度,拍摄作品要能盈利,要能通过审查,还要符合大众趣味。
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电视剧六大导演,都是集导演制片人于一身的金牌操盘手,他们有非常敏锐的艺术视角和投资眼光,既为艺术质量负责,也为作品的收视和投资负责。从对剧本综合性的理性评估、拉投资开始,到演员阵容设计、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宣发等,都有科学而严谨的掌控。
●郑晓龙
高举高打型。大投资,一线演员,高风险高回报,注重眼球效益。其作品都是同年代同时期的天价成本,但片子的售价也基本上是当时的天价。
●赵浚凯
稳扎稳打型。中小投资,演员阵容一般,但选材独特,性价比高,擅长成本控制,单集成本较低,注重投资回报率。
●赵宝刚
高举高打型。利用自身现代戏优势,把导演个人品牌效益发挥到极致,影响力往往会大于实际效益,不可复制的模式。
●高希希
高举高打型。擅长操作大项目,有名人效益,但实际效果,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下滑迹象。
●郭靖宇
稳扎稳打型。中高投资,回收稳定,制作精良。
附文:
评价指标
产品回报率:
个人作品产生的利润及持续盈利能力
生产控制力:
对产品定位、商业价值、成本控制、生产过程的控制
产品创新力:
不同题材作品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艺术及价值观:
对主流价值观有引导性把握,有强烈的艺术底线
导演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及对电视剧行业的贡献
数据说明
1.数据采集以近年作品作为数据分析依据
2.数据分析不包含广告植入、网络等其它收入
3.从成本角度评估,50~90万元为低成本、90~120万元为中等成本、120万元以上为高成本
高希希:商业导演须对钱负责
高希希擅长大制作,戏路宽,敢创新,拍过中国最贵的电视剧。开发戏的卖相是,其创造商业回报的核心,在精品和市场化卖相中找平衡,《楚汉传奇》算是前者,回报率适中,《陆贞传奇》属于后者,高风险高回报。
■文/陈泓屹
2013年,高希希的两部“传奇”把电视剧市场搅得火热,《楚汉传奇》投资2.4亿,陈道明领衔大腕阵容,一贯的高举高打路线。一部是其公司出品的低成本、全部启用新人的《陆贞传奇》。前者号称中国最贵电视剧,但褒贬不一,收视率和投资回报不甚理想,反倒是后者双丰收。高希希接受《经理人》专访时坦陈:“《楚汉传奇》商业回报率确实不高,《陆贞传奇》要比它高出几千万。”
好卖相决定高回报
《经理人》:您的作品题材跨越度很大,不同作品的商业价值,您如何评估和把控?
高希希:要考虑几个概念,第一是利润;第二是政策,启动时就要考虑,这是没办法的;但最重要的,我会看作品有没有“卖相”,有卖相它可能跟市场有些接轨,或者说只有一部分卖相,还有一部分要建立在产业基础上,像《楚汉传奇》,它负载着所谓的使命,完全靠卖相会有问题,就是要不要对历史负责任。完全按卖相做,那就搞得越热闹越好,甚至胡说,但从艺术角度,要尊重历史,在这个前提下,再让它更好看。
《陆贞传奇》收视率3.9%,全国第一,完全按卖相做,这类题材是在小的历史格局里,完成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要好看,要符合中老年人收视习惯,也要照顾到中青年人。
《经理人》:按卖相做,成功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高希希:卖相就是为受众量身订做。《陆贞传奇》也可能有偶然因素。实际上,像《泰》1.5~2亿属于意外,2亿以上基本属于中国人心态问题,一传十十传百,不看没有话题。市场应该多元化,但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市场,既要区分又要统一。
《经理人》:按“卖相”做的戏,如何搭配资源?
高希希:《陆贞传奇》一个大腕都没用,全是新人,我们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样利润就出来了。像《楚汉传奇》,我几乎全部用的大腕,但利润就下来了,我拍中国最贵的电视剧,投资2.4亿,幸好我能把它卖出去。
《经理人》:您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哪部?
高希希:我还是希望在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上双丰收,像《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比较有韧劲和嚼头,能逐渐嚼出味儿来,很多年过去了还能看。
《经理人》:《幸福像花儿》的投资回报率怎么样?
高希希:高于80%。总体上看,我的回报率都不低,没有50%以下的,像《陆贞传奇》到120%。
商业导演要具备“三好”
《经理人》:保证商业回报的前提下,创新难度有多大?对行业趋势有什么判断?
高希希:电视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制于电视台,因为电视台购片主任的喜好,决定了观众的喜好。但现在,电视台要做业绩,也想突破,有些题材我们可以引领他们,《陆贞传奇》就是这样,能呼唤新的理念出现。还有年轻观众已不容忽视,以前总觉得电视观众里没有年轻人,实际上错了。也不能忽略网络和新媒体,《楚汉传奇》我有深刻教训,《新三国》到目前点击率1.5亿,《楚汉传奇》点击率已经10个亿,才两三年时间,有这么大的飞跃。
《经理人》:您如何评价商业导演?
高希希:有很好的业绩作为前瞻;作品有很好的理念;而好的商业理念更重要。商业导演每部片子都要保持品质,不容易做到,做到了还要看赚不赚钱。艺术导演十年二十年磨一剑,可以对钱不负责任,只对作品负责任。我们天天有人问你要不要钱,考虑作品的时候,也要考虑对这堆钱负责。
赵浚凯:高回报未必高成本
赵浚凯属于稳扎稳打型,擅长战争戏和控制成本,选材独特,不追求做大,注重投资回报率和高性价比,在合适投资区间,在不同题材里,把演员、编剧、电视台、作品卖点等,进行动态组合,维持较好的盈利水平。
■文/陈泓屹
在电视剧领域,赵浚凯是少有身兼导演、制片、编剧、监制的操盘手,没有他,就不会有重播了几百次的《亮剑》,这也是赵浚凯叫响战争题材第一人的标杆之作。2000年至今,赵浚凯以不同身份推出的作品有80多部,均获得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的成功。
作为海润影视副总裁及核心股东,赵浚凯肯定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操盘手之一,其近五年作品平均投资回报率超过150%。赵浚凯接受《经理人》专访自我评价道:“我属于稳扎稳打型,不是能省钱就能赚钱,也不是高举高打就能做强,电视剧有很多动态的东西要把握好,不同组合门道很深,回报差别也很大。”
导演的商业价值靠什么
《经理人》:一个具有很高商业开发价值的导演,需要具备哪些?
赵浚凯:一是判断力,讲一遍我就能判断,可不可以做,大做还是小做;二是实操力,项目启动后,从哪个角度先切入,从哪个步骤先进入,先找哪拨人铺垫,目标是哪家电视台,要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三是创新力,不能反复复制自己成功的模式,续集一般都不如原创。创新不是把一切全部打碎重来,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加入别的元素;第四是资本运作,资本不是融资,是分配多少给演员,给制作,给宣传,给销售,也要特别清晰;第五是对政策有清晰判断和前瞻性。
最简单的办法,找一家电视台,看下导演收视率排行,哪些人有操盘能力,这比较有说服力。现在基本都是钱找我们,可能下部戏没拍,钱就先打来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能够保证项目回报。
《经理人》:以您的经验,如何确保一部电视剧有好的回报?
赵浚凯:文化产品更形而上,三个属性必须想清楚,艺术属性、商业属性、产业发展的规模属性。想清楚了,才能准确选择什么时段,做什么题材的戏,并能预测明年哪种题材可能会好些。现在由于广电总局导向,很多题材慢慢萎缩,但两大题材:年代战争和现代情感依然主流,投资回报率、审查通过率,都相对好控制。
《经理人》:到细节层面,应该怎么把控?
赵浚凯:从艺术属性看,只要抓住几个核心点,做好排次,收视率就基本有保障。年代战争戏,暴力、色情、悬念、政治,最后是情感。现代情感戏,首先是情感,然后是悬念,最后是政治。如果非要拧着,那叫艺术探索,往往失败。
商业属性的动态变量很多,要非常清楚两点:一是投放的市场对象,是否最符合你的产品;二是投资规模。比如拍中等成本的年代战争戏,没有大牌演员,要撬动市场,就要把刚才说的要素做到极致,保证好看;二是电视台投放,投到哪个阵营,有多高回报率,编剧演员导演怎么搭配,多大投资,投放到哪儿,要做动态组合,不同组合门道很深,回报率差别也大。最牛编剧导演、大牌演员、一线播出,未必能做强。
电视剧风险大但可控
《经理人》:电视剧市场大环境怎么样,被市场和成本挤压得很严重?
赵浚凯:电视剧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受制于购买总额,电视台购买能力最多也就200亿左右,这是固定的。现在电视台大规模改革,从一天播两集改成三集,播三集收视率就是高,但购买成本在增加,电视台是亏的。因为购买能力固定在200亿左右,所以电视台会压低单集价格,如果你咬死不降,反正戏很多,总会有人降。
一年比一年难,很多戏一直筹备,但不敢开拍。电视台逐渐理性,优中选优,不像以前盲目抢购。2005年60万元一集算高成本,2008年算中高,2010年算中低,到2012年60万基本上完成不了。60万元一集时,主要演员给6万,那是天价。但现在,大腕级演员一集开到100万,你可以不给,但不能认为他过分。
《经理人》:对未来大趋势您怎么看?
赵浚凯:大家越来越理性,以后可能越来越少出现投资1个亿颗粒无收的情况。赔和赚,导演要有清楚判断,制作成本容忍度到哪个级别,艺术和商业怎么结合。导演还必须有前瞻性观望。
酝酿《亮剑》式新戏种
《经理人》:您自称是稳扎稳打型的,未来有没有可能改变路子?
赵浚凯:最好的方法还是稳打稳扎,这是基础和根本,然后寻求适当缝隙,去突破和创新,这个特别不好抓,但容易出现以小博大的作品。比如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拿出有一定暗含商机的作品,它引起的反响就会更高。
雅安地震,如果战争戏,收视率肯定不高,要播《娘要嫁人》肯定高,因为它怀旧,可以抚平现实的伤疤。
《经理人》:作品创新方面,您有什么规划?
赵浚凯:正在做一些新题材的尝试,我个人觉得,如果你以新人的面貌出现,就要高举高打。跟别人比拼的时候,小打小闹尝试性的,很容易被淹掉。我会花两年,甚至三四年,考虑一个全新题材,各种因素全部考证完之后,我拿新题材新元素,找电视台和演员谈,它极有可能创立一个新戏种。
《经理人》:这个策略就是一炮打响?
赵浚凯:一炮打响,我个人现成的例子就是《亮剑》。《亮剑》一定要在反法西斯60周年推出,一定要把军人打仗这件事研究明白,一定要把军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搞明白,然后你就知道,什么样的男人可以成为真正的军人,什么样的军人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后面可能人家拍得比你精致,投资量比你大,演员比你好,但它就是个标杆在那放着。
《经理人》:《亮剑》当年的投资回报怎么样?
赵浚凯:一集成本55万,当年已经到顶了。现在看会觉得粗糙,但永远不过时。很多人说,拍战争戏,你这么有经验,为什么不高举高打。我说没必要,我也很难超过《亮剑》,我对整个行业流程非常熟,稳打稳扎就行了。但是,别的东西我可以尝试。
高希希:商业导演须对钱负责
高希希擅长大制作,戏路宽,敢创新,拍过中国最贵的电视剧。开发戏的卖相是,其创造商业回报的核心,在精品和市场化卖相中找平衡,《楚汉传奇》算是前者,回报率适中,《陆贞传奇》属于后者,高风险高回报。
■文/陈泓屹
2013年,高希希的两部“传奇”把电视剧市场搅得火热,《楚汉传奇》投资2.4亿,陈道明领衔大腕阵容,一贯的高举高打路线。一部是其公司出品的低成本、全部启用新人的《陆贞传奇》。前者号称中国最贵电视剧,但褒贬不一,收视率和投资回报不甚理想,反倒是后者双丰收。高希希接受《经理人》专访时坦陈:“《楚汉传奇》商业回报率确实不高,《陆贞传奇》要比它高出几千万。”
好卖相决定高回报
《经理人》:您的作品题材跨越度很大,不同作品的商业价值,您如何评估和把控?
高希希:要考虑几个概念,第一是利润;第二是政策,启动时就要考虑,这是没办法的;但最重要的,我会看作品有没有“卖相”,有卖相它可能跟市场有些接轨,或者说只有一部分卖相,还有一部分要建立在产业基础上,像《楚汉传奇》,它负载着所谓的使命,完全靠卖相会有问题,就是要不要对历史负责任。完全按卖相做,那就搞得越热闹越好,甚至胡说,但从艺术角度,要尊重历史,在这个前提下,再让它更好看。
《陆贞传奇》收视率3.9%,全国第一,完全按卖相做,这类题材是在小的历史格局里,完成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要好看,要符合中老年人收视习惯,也要照顾到中青年人。
《经理人》:按卖相做,成功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高希希:卖相就是为受众量身订做。《陆贞传奇》也可能有偶然因素。实际上,像《泰》1.5~2亿属于意外,2亿以上基本属于中国人心态问题,一传十十传百,不看没有话题。市场应该多元化,但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市场,既要区分又要统一。
《经理人》:按“卖相”做的戏,如何搭配资源?
高希希:《陆贞传奇》一个大腕都没用,全是新人,我们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样利润就出来了。像《楚汉传奇》,我几乎全部用的大腕,但利润就下来了,我拍中国最贵的电视剧,投资2.4亿,幸好我能把它卖出去。
《经理人》:您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哪部?
高希希:我还是希望在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上双丰收,像《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比较有韧劲和嚼头,能逐渐嚼出味儿来,很多年过去了还能看。
《经理人》:《幸福像花儿》的投资回报率怎么样?
高希希:高于80%。总体上看,我的回报率都不低,没有50%以下的,像《陆贞传奇》到120%。
商业导演要具备“三好”
《经理人》:保证商业回报的前提下,创新难度有多大?对行业趋势有什么判断?
高希希:电视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制于电视台,因为电视台购片主任的喜好,决定了观众的喜好。但现在,电视台要做业绩,也想突破,有些题材我们可以引领他们,《陆贞传奇》就是这样,能呼唤新的理念出现。还有年轻观众已不容忽视,以前总觉得电视观众里没有年轻人,实际上错了。也不能忽略网络和新媒体,《楚汉传奇》我有深刻教训,《新三国》到目前点击率1.5亿,《楚汉传奇》点击率已经10个亿,才两三年时间,有这么大的飞跃。
《经理人》:您如何评价商业导演?
高希希:有很好的业绩作为前瞻;作品有很好的理念;而好的商业理念更重要。商业导演每部片子都要保持品质,不容易做到,做到了还要看赚不赚钱。艺术导演十年二十年磨一剑,可以对钱不负责任,只对作品负责任。我们天天有人问你要不要钱,考虑作品的时候,也要考虑对这堆钱负责。
赵浚凯:高回报未必高成本
赵浚凯属于稳扎稳打型,擅长战争戏和控制成本,选材独特,不追求做大,注重投资回报率和高性价比,在合适投资区间,在不同题材里,把演员、编剧、电视台、作品卖点等,进行动态组合,维持较好的盈利水平。
■文/陈泓屹
在电视剧领域,赵浚凯是少有身兼导演、制片、编剧、监制的操盘手,没有他,就不会有重播了几百次的《亮剑》,这也是赵浚凯叫响战争题材第一人的标杆之作。2000年至今,赵浚凯以不同身份推出的作品有80多部,均获得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的成功。
作为海润影视副总裁及核心股东,赵浚凯肯定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操盘手之一,其近五年作品平均投资回报率超过150%。赵浚凯接受《经理人》专访自我评价道:“我属于稳扎稳打型,不是能省钱就能赚钱,也不是高举高打就能做强,电视剧有很多动态的东西要把握好,不同组合门道很深,回报差别也很大。”
导演的商业价值靠什么
《经理人》:一个具有很高商业开发价值的导演,需要具备哪些?
赵浚凯:一是判断力,讲一遍我就能判断,可不可以做,大做还是小做;二是实操力,项目启动后,从哪个角度先切入,从哪个步骤先进入,先找哪拨人铺垫,目标是哪家电视台,要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三是创新力,不能反复复制自己成功的模式,续集一般都不如原创。创新不是把一切全部打碎重来,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加入别的元素;第四是资本运作,资本不是融资,是分配多少给演员,给制作,给宣传,给销售,也要特别清晰;第五是对政策有清晰判断和前瞻性。
最简单的办法,找一家电视台,看下导演收视率排行,哪些人有操盘能力,这比较有说服力。现在基本都是钱找我们,可能下部戏没拍,钱就先打来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能够保证项目回报。
《经理人》:以您的经验,如何确保一部电视剧有好的回报?
赵浚凯:文化产品更形而上,三个属性必须想清楚,艺术属性、商业属性、产业发展的规模属性。想清楚了,才能准确选择什么时段,做什么题材的戏,并能预测明年哪种题材可能会好些。现在由于广电总局导向,很多题材慢慢萎缩,但两大题材:年代战争和现代情感依然主流,投资回报率、审查通过率,都相对好控制。
《经理人》:到细节层面,应该怎么把控?
赵浚凯:从艺术属性看,只要抓住几个核心点,做好排次,收视率就基本有保障。年代战争戏,暴力、色情、悬念、政治,最后是情感。现代情感戏,首先是情感,然后是悬念,最后是政治。如果非要拧着,那叫艺术探索,往往失败。
商业属性的动态变量很多,要非常清楚两点:一是投放的市场对象,是否最符合你的产品;二是投资规模。比如拍中等成本的年代战争戏,没有大牌演员,要撬动市场,就要把刚才说的要素做到极致,保证好看;二是电视台投放,投到哪个阵营,有多高回报率,编剧演员导演怎么搭配,多大投资,投放到哪儿,要做动态组合,不同组合门道很深,回报率差别也大。最牛编剧导演、大牌演员、一线播出,未必能做强。
电视剧风险大但可控
《经理人》:电视剧市场大环境怎么样,被市场和成本挤压得很严重?
赵浚凯:电视剧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受制于购买总额,电视台购买能力最多也就200亿左右,这是固定的。现在电视台大规模改革,从一天播两集改成三集,播三集收视率就是高,但购买成本在增加,电视台是亏的。因为购买能力固定在200亿左右,所以电视台会压低单集价格,如果你咬死不降,反正戏很多,总会有人降。
一年比一年难,很多戏一直筹备,但不敢开拍。电视台逐渐理性,优中选优,不像以前盲目抢购。2005年60万元一集算高成本,2008年算中高,2010年算中低,到2012年60万基本上完成不了。60万元一集时,主要演员给6万,那是天价。但现在,大腕级演员一集开到100万,你可以不给,但不能认为他过分。
《经理人》:对未来大趋势您怎么看?
赵浚凯:大家越来越理性,以后可能越来越少出现投资1个亿颗粒无收的情况。赔和赚,导演要有清楚判断,制作成本容忍度到哪个级别,艺术和商业怎么结合。导演还必须有前瞻性观望。
酝酿《亮剑》式新戏种
《经理人》:您自称是稳扎稳打型的,未来有没有可能改变路子?
赵浚凯:最好的方法还是稳打稳扎,这是基础和根本,然后寻求适当缝隙,去突破和创新,这个特别不好抓,但容易出现以小博大的作品。比如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拿出有一定暗含商机的作品,它引起的反响就会更高。
雅安地震,如果战争戏,收视率肯定不高,要播《娘要嫁人》肯定高,因为它怀旧,可以抚平现实的伤疤。
《经理人》:作品创新方面,您有什么规划?
赵浚凯:正在做一些新题材的尝试,我个人觉得,如果你以新人的面貌出现,就要高举高打。跟别人比拼的时候,小打小闹尝试性的,很容易被淹掉。我会花两年,甚至三四年,考虑一个全新题材,各种因素全部考证完之后,我拿新题材新元素,找电视台和演员谈,它极有可能创立一个新戏种。
《经理人》:这个策略就是一炮打响?
赵浚凯:一炮打响,我个人现成的例子就是《亮剑》。《亮剑》一定要在反法西斯60周年推出,一定要把军人打仗这件事研究明白,一定要把军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搞明白,然后你就知道,什么样的男人可以成为真正的军人,什么样的军人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后面可能人家拍得比你精致,投资量比你大,演员比你好,但它就是个标杆在那放着。
《经理人》:《亮剑》当年的投资回报怎么样?
赵浚凯:一集成本55万,当年已经到顶了。现在看会觉得粗糙,但永远不过时。很多人说,拍战争戏,你这么有经验,为什么不高举高打。我说没必要,我也很难超过《亮剑》,我对整个行业流程非常熟,稳打稳扎就行了。但是,别的东西我可以尝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