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记忆 | 通州——千年大运河最沧桑的一段

标签:
通州旅游美食文化图片 |
今天的通州运河,更加魅力无限!请把手机横过来看哟!
http://s8/mw690/005xdXvczy76XmQYzgHf7&690|
http://s12/mw690/005xdXvczy76XmSiRo77b&690|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叫《话说运河》,以怀旧的笔调重温了京杭大运河的盛衰与始末。不知道摄制组是否确实沿着运河一线且走且歌,在夹叙夹议中横穿了半个中国,假如在古代的话,这需要磨烂多少双鞋子,抑或折断多少根桨楫?今人肯定是搭乘汽车之类现代化交通工具与运河同行,我仿佛能从那晃动的镜头里闻到淡淡的汽油味。
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较为完整地听见运河的传说,我目睹的是一条流淌在荧光屏上的运河,质感不太明显,色彩有点失真。作为画外音的解说词采用了悲壮的语调,颇像是为烈士拟的悼文。不管怎么讲,我间接地完成了一次和运河的拥抱。
从此以后,运河的消息日渐稀少。它似乎被全社会遗忘了。简直相当于从世人的视野里消失,连一朵浪花都未留下。
话说运河,话说运河。运河还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其实运河本身,就如同一位讲故事的老人,开场白永远是:“从前呀……”“从前呀有个皇帝,叫隋炀帝”,诸如此类。
话说运河,话说运河。说完也就完了。
http://s4/mw690/005xdXvczy76XmUsRFx83&690|
http://s10/mw690/005xdXvczy76XmYNjeN19&690|
http://s2/mw690/005xdXvczy76XmZ96g181&690|
鲍尔吉·原野去杭州,写过一段精彩的文字:“去赵健雄所在的拱宸桥,要坐很久的公共汽车。有一段路与一条河并行。河水白浊肮脏,一副疲惫之相。机动船往来运送水泥预制板什么的。总之这条河不起眼,不清澈不壮阔不风景。晚上在赵府谈天,夜已静了,窗外有低缓的汽笛声传来,我向赵氏打听这条河的名字。赵健雄呷了一口野菊花茶,平淡地说:运河呀,运河!这就是运河?我才知‘京杭大运河’中的‘杭’字的道理,又想起隋炀帝等等。自己不仅昧于地理,还在心中唐突了运河。我第一次见到运河,应该整衽正冠,肃然起来才好。”
有的人终生不曾见过运河,有的人与运河不期而遇(像鲍尔吉·原野这样的)。却很少有人专门去拜访运河的,因为运河不是公园、不是风景区、不是游乐场?因为运河业已废弃,没人愿意去搅这潭浑水?
原野兄无意插柳,偶然间邂逅运河的。运河给了他运气。我倒是特意拜访过运河,通州至天津的这一段,史称北运河。大运河共分为五段。我看了河之头,原野兄看的是河之尾。我据此而明白了“京杭大运河”中的“京”字的道理:“北起通州、南迄杭州之京杭大运河,纵连京津二市与冀鲁苏浙四省,沟通浙长二江同淮黄海三河,全长3400余里,自开凿之日起,至今已有2400余年。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工程之巨,作用之伟,敢谓环球之最,同万里长城相媲美,亦乃中华民族之象征。”周良先生的这段叙述颇有点慷慨陈辞、大力推举的味道。听得我浑身发热。
通州号称京东首邑,是因北运河的开发而饮誉天下的。当地接待的朋友听说我专程看运河而来,笑了:是该看看。怎么能不看呢?多年前我尚是南方的学童,即从地理课本上知晓了这条京杭大运河,当然那时候,它是印在纸上的。纸上的运河伴随着乾隆下江南等故事,使我魂萦梦绕。通州的老码头,肯定系过皇帝的龙船。纵然折戟沉沙,凭吊一番夕照烟柳也未尝不可。
贯穿了大半个封建时代的千年漕运史,业已随昔日辉煌划上一个黯淡的句号。北运河遗址,是通州城内现存的文物古迹之一。遗址一词使用得让游客绝望,但毕竟准确。
http://s4/mw690/005xdXvczy76Xn1LH9x73&690|
http://s15/mw690/005xdXvczy76Xn1PDFcee&690|
北运河拥有过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繁华场面。要知道,唐、宋、元、明、清甚至更早,运河的水路是南北交通与运输的要道,几乎每天都有整船整船的粮食、丝绸、盐铁、砖木及其他货物自江南水乡远道而来,囤积在码头上。
北京成为元大都后,江山大一统,一位叫郭守敬的水利学家,奉命开凿了大都城的通惠河与山东的会通河,使运河真正成为一条连接了古中国的南北大动脉。
“元时既开通惠河,运粮船直至积水潭”(《宸垣识略》) 远航的货物到了通州,在码头装卸、换乘,再进入通惠河(忽必烈的赐名),直抵大都城下。这时大码头已非通州张家湾,而移置积水潭了,云帆高挂,桅杆林立。积水潭至钟鼓楼一带,顿时成为集市与酒楼密布的商业中心。通惠河俗称里漕河,而北运河俗称外漕河。里漕河起始在东便门,又和内城的护城河相连,可见古人在水运上的良苦用心,当然,作为世代漕运河道的通惠河。
元代把运河的水路一直延伸到天子脚下的积水潭,这是一个被大大扩张了的梦。“自明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潭之宽广,已非旧观。”(《宸垣识略》)大运河终点码头南移,不再是风光一时的积水潭,只在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停泊、卸货了。前门外因而成为新兴的商埠。
无论作为元都、明都抑或清都,北京都是一座统领着大江南北的政治中心,“百司庶府之繁,卫土编氓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大运河就是“输血”,保障供给的大动脉。
3民以食为天,每年往返的粮船就有万艘左右。况且明朝修建洋洋大观的北京城,砖木、玉石、琉璃瓦等建筑材料,基本上都由南方水运而来,甚至连给皇帝盖陵墓时也是如此。
北运河古称潞河,挟潮白河、榆河、浑河、闸河诸水,南流直沽,与南运河段衔接。
隋炀帝东征,唐太宗北伐,辽萧太后运“东京粮”,金海陵王南侵,都借了北运河的光。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令河北诸郡百万民开永济渠(大运河北段),加上其他地段开凿的通济渠、江南河、山阳渎等,一举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北京啊北京,西北有高楼(长城),东南有运河。一个是战争的产物,一个是和平的化身。运河的繁华曾经忠实记录过诸多的太平盛世,当然,它那富裕、自由、美满的梦想大都是在长城的呵护下诞生的。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所以在我的回忆中,长城与运河互为补充,长城不倒,运河不死,它们曾经是漫长的封建时代最重要的命脉(静脉与动脉)。
乾隆几度南巡,都借助运河往返的。龙舟率领着金描彩绘的附属船队直下江南,绵延数十里,威风凛凛。在运河沿岸,至今仍流传着乾隆的一些风流韵事:有关美食的,有关美女的,有关美景的……
在大运河北端,有一座燃灯佛舍利塔,高耸入云, 属于通州大码头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天气晴朗时,高大的塔影远映数百米外运河之中,堪称奇观。南来北往的舟客,远远看见这无灯之塔 ,自然百感交集。甚至乾隆皇帝远航归来,一遇燃灯宝塔,顿有“到家了”的亲切感,大笔一挥,以“郡城塔影落波尖”的御诗,作为赏赐给古塔的重逢礼物。
燃灯宝塔今犹在,像是满脸皱纹与悲伤的老人,为往事高擎一盏长明灯。
http://s6/mw690/005xdXvczy76Xn5EbDDb5&690|
http://s3/mw690/005xdXvczy76Xn5JHmad2&690|
http://s3/mw690/005xdXvczy76Xn5Nlyq52&690|
据说曹雪芹的家就在通州张家湾。他对运河应该很熟悉的。在《红楼梦》中,江南的小姐林黛玉北上投亲戚,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路,终点站是通州府张家湾,再换乘车马进城:“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后来,
当黛玉要回家探视身染重病的父亲林如海,贾母派贾琏伴送,“登舟回扬州”。这一趟趟的来去,运河里该滴有不少林妹妹的热泪吧。林妹妹已不在了,如今,又有谁会为运河的命运伤心、流泪?而运河本身,也已无泪可流。
北京的当代文人中,据我所知至少有刘绍棠和浩然是通州人。尤其刘绍棠,少年时即以写运河而一举成名,我记得他有一部代表作叫《运河的桨声》,你能说他的运气不是运河给的吗?所以运河的“运”字,在我感觉中已非“营运”本意,而接近于“命运”或“运气”的概念。运河,会带给你、带给我好运气的。它绝非一条平庸的河流。
我从小是在有运河的江苏长大的。中学时从图书馆借阅刘绍棠的小说《运河的桨声》,那书名就印在脑海里。二十多岁离开南方去北京谋生,曾以《运河的桨声》写过一首幼稚的小诗来告别:
我曾经沿着京杭大运河溯流而上,今天又回来了。
洪烛、文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tVSa1x6ctPNwHGCib18GicjKiaen0gdAWaibic5ZzT4x6QD42npXZUrcO0LuHMF02ZsY4HIQibUUfOotAe3fmRY4Fia2Q/640?wx_fmt=jpeg|
本文选自《中国文化旅游·魅影通州特刊》
更多精彩攻略,请回复文章前的四位数字阅读:
2004——通州6大超人气温泉度假地
1010——大运河森林公园
1015——韩美林艺术馆
1011——运河公园
1012——三教庙(三庙一塔景区)
1033——运河绿道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