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错失阿里IPO,港交所或“悔改当初”

标签:
股票 |
阿里巴巴未能在港交所上市,错失优质资源之后,港交所长期坚持的同股同权制度出现松动。作为盈利机构,港交所需要有新的盈利点,需要吸引更多的企业上市,过去的制度可能不再符合市场变化。8月29日开始,港交所发表咨询文件,就“不同投票权架构概念文件”进行市场咨询。
不过未来港交所是否对同股同权进行变革还是未知数,因为目前仅为咨询阶段,未来是否进行改革,还需诸多程序要走,目前的咨询仅从大原则入手,讨论同股同权是否必然,如果不是必然条件,那么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允许“非同权”架构公司上市等。
错失阿里巴巴
港交所对于同股同权的争议源于阿里巴巴上市。2013年,阿里巴巴原计划通过合伙人形式于港交所上市。合伙人制度的核心在于同股不同权,按照这一制度,持股比例不到10%的马云以及其管理团队将保持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但香港股市长期坚持的原则是同股同权。在阿里巴巴的港交所上市过程中,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曾发表博文称,“香港的《上市规则》非常清晰,如果要修订条文,必须按照审慎程序进行。如果为了迎合新来者而朝令夕改,我们的公信力便荡然无存。”
对于合伙人制度,李小加认为,合伙人制度由合伙人之间的合同约束,而公司制下股权依出资比例而定,股东之间的关系是依靠“标准契约”来规范,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法治。合伙人制度不应该与公司股权制度混为一谈,上市公司只能采取以股权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监管者不会也无法在上市公司制度层面将这不可兼容的“水”和“油”揉在一起。
当年10月,阿里CEO陆兆禧公开表示将不选择香港上市。随着阿里赴美IPO,以及曝光了各种惊人财务数据,港交所坐不住了。
根据阿里巴巴2014年9月27日更新的招股说明书,公司2014年上半年平台交易总额达到9310亿人民币。香港2013年GDP为2740.13亿美元,以1美元兑6.1423人民币计算,阿里平台交易量相当于香港GDP的55%。华尔街人士认为,阿里巴巴可能对美国股市带来冲击,投资者可能抛售一些财报不佳的公司,为阿里巴巴上市腾出空间。
港交所谋求变革
在错失阿里巴巴这样的巨鳄之后,港交所相关高层对于同股同权有所松动。
港交所属盈利性机构,无缘阿里将令港交所失去一大盈利点,为了支持更多类型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增加新的业绩贡献,港交所谋求改革。
2014年6月,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了研究小组非官方成员陈翊庭撰写的报告,定位香港为国际首选的首次公开招股中心。报告中提出对香港IPO制度需要改革,包容不同法律结构的企业上市。报告中认为同股不同权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将同股不同权解读为非典型控制。陈翊庭认为,如果公众咨询认为有必要调整,那就应该改变现有IPO规则。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是指出,将同股同权提到道德层面,有些太过严重了。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也在今年6月表示,对于香港吸引不同企业架构来港上市方面,应该较为开放的去看,具体做法市场还需要讨论。香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言论正是对同股同权软化的迹象。
8月,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在政策例会上,就不同股权结构事宜进行讨论。此前,2014年二月和五月的政策会议上,这一议题被多次提及,当时还未对具体方案达成共识,尤其在如何保障投资者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8月例会上,上市委员会主要讨论了是否为竞争而改变制度;除了科技股以外,其他企业是否允许不同股权架构;如何制衡或保障等。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下一个交易日8:00准时收到我们精心准备的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