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16,《波斯语课》看人的可塑性

(2023-12-28 20:34:37)
标签:

娱乐

杂谈

《波斯语课》是一部俄罗斯影片。早年看过不少苏联小说,后来俄罗斯电影也看过几部,战争片居多。总体印象大都是表现人性的勇猛与顽强。好战,是俄罗斯民族的特点,不可避免的在文学艺术中有所体现。

《波斯语课》讲述的不是正面战场的搏杀,而是一个犹太人集中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1942年,在被运往屠杀地的汽车上,比利时犹太人小伙子把唯一的一只面包送给饿极了的同伴,同伴把从主人家偷拿的一本波斯语书籍送给了他。因为这本书,犹太小伙免于一死。

德国军官科赫战前是一位厨师,向往战后去波斯开一家饭馆,迫切希望学会波斯语。面对强大的武力威胁和面包利诱,犹太小伙将错就错冒充是波斯人,开始了战战兢兢的波斯语课生涯。并谎称自己就是书上的名字雷扎。

这个雷扎其实一个波斯字也不认识。为了偷生,不断的编造一些波斯单词。而科赫有着极强的求知欲,眼看编造的速度就赶不上了。雷扎在恐惧中只好把集中营名录中的人名拿来搪塞,两年多的时间,他竟然造了2840个“波斯”单词。军官科赫刻苦的学习着,并且自认为能写诗了。德国战败,科赫金蝉脱壳出逃,去实现他的波斯饭馆梦。在海关,因为说一口奇怪的假波斯语被人识破身份而俘获。

影片最后,雷扎被苏军解救。控诉德军暴行,眼含热泪一口气背出2840个遇难者人名,震惊四座。

雷扎就是一个普通的犹太人。二战中的犹太人不如一只蝼蚁,他的眼睛里永远充满着极度的恐惧。稍有不慎,编造单词失误重复,就能招来杀身之祸。凭空想象没有规律,很容易忘记。他很科学的利用花名册做词根,编出词语,发挥最大的记忆能力,与科赫同步进行,堪称发明了一门语言。只有两人能懂的特殊语言。

《波斯语课》是一部战争片,德军杀人如麻。犹太人好像只剩下求生欲,雷扎和他发明的波斯语就是建立在求生欲上。不得不感叹,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向死而生,背水一搏,都是说人类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决绝。

如今的犹太人不再是任人屠戮了,他们以惊人的智慧创造财富、结交盟友,拥有强大的战略武器。一言不合,即四面开火。中东小霸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大概那种关于求生欲的惨痛记忆已经深入了骨髓。

人的可塑性,其实是五花八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经实现;换肝换肾也已是旧话;人类已经着手转基因了!问题是,用鲜血用智慧求来的生存,换了基因,那还是这个人类吗?

科赫不是被假波斯语害了性命,而是刽子手必然的宿命,是历史的公正;雷扎逃脱一死,皆因本性良善。饥饿中的一只面包,救治濒死的难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没有了人性和善良,再强大的可塑性,塑造出的也不是人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715,回家断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