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研活动(8)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2016-05-29 20:54:22)
分类: 教研活动

                  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http://s4/mw690/005wDKixgy724hEZLl953&690

   一直以来,家庭作业是困扰老师、学生、家长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班家庭作业方面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用时过长。孩子们每天晚上都忙于做作业,语文抄写生字或背诵课文、数学一张试卷或写练习册、英语抄写单词或背诵课文、科学社会抄写一遍知识点,有的科任教师布置作业还比较多。优秀生完成这些作业还需要一个多小时,何况是“后进生”,书写速度慢、基础掌握不牢固、边写边玩等原因,完成作业需要两三个小时。如:我们班“小胜”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每晚写完作业都已近10:00钟,家长对此感到着急。孩子累,家长跟着累。(2)、学生应付作业。他们只是机械地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求速度,不求质量,尤其是副科作业的书写太别乱。(3)、教师反馈作业不及时。学生写完家庭作业后,由小组组长收齐作业后交给科代表,再交给任课教师,而老师有时手头工作一忙,便放在一旁。

   纵观以上问题分析,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是低效的。如今,素质教育主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还有的专家认为不应该给小学生留书面作业。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教师只要简单地将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便“立竿见影”地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所以,教师不敢轻言“减负”。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和消化知识,所以家庭作业应该根据新授课内容适当布置。关于“减负作业”的新规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有效作业,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作业量,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量”要适中。孩子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需要留出一部分休息的时间,教师应精心设计作业,保证全科作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其次,家庭作业布置要“精“而有层次感。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课堂讲解要突出重难点,课上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层次性的作业,并且难度还要适中,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量”少了,作业“精”了,相对来说作业质量也就有所提高,教师对家庭作业的要求,学生就容易做到。如果使家庭作业达到实效,教师还应及时反馈。

   其实,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反应着学生的重视程度。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检查家庭作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门写作业的本子,我利用晨读时间进行面批,将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进行鼓励评价,并在本子上写上几句简短的评语,用来与家长沟通,再就是,利用QQ班级群,晒一晒优秀作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近期,我班“小胜”同学,在家庭作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之前经常不完成作业,现在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再没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以上是我对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的一点看法和自己教学中的做法,感谢老师们的聆听!

附:本期阅读素材。

                         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

     检查家庭作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学生都要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在这里,草稿本代替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作业时,三至十年级的学生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意思,防止他们死记硬背。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

   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念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学生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六个句子,句子里要用上“道路”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间接格,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3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含1个、2个、3个同等的谓语。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

 

                                  “减负”不仅仅是少布置作业

                                                                        李镇西

       素质教育主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其实,“减负”的口号早已喊了许多年,至今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简单地将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便很可能“立竿见影”地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如此一来,教师和家长怎敢轻言“减负”?

  应该首先明确的是,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不能没有一定的“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要搞好学习,一点儿负担都没有是学不好的;问题是这种负担要适度,而且不是“无效劳动”。素质教育所说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显然并不是减少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加其发展的目标,增大学习的有效含量,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减负”必然同时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学地“加重”。

  一、“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负担”

  在应试教育中,所谓“五育并举”事实上只剩下了“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身陷于“应试训练”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其他,“全面发展”当然便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全力以赴抓“升学率”,一些学校不但取消了“高考”、“中考”不考的学科教学(如音乐、美术、劳技、健康教育等等),而且所谓“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很“重”,但其他发展的任务却很“轻”——学生的“畸形”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素质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减负”意味着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

  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减负”就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这显然是把“学习负担”简单地与作业画上了等号。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相反,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创造性,那么,即使作业稍多一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是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不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只是考虑应该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更应该考虑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不只是考虑作业的“知识过关”功能,更要考虑作业的“能力过关”功能……而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负担”当然要大大加重,但这是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师为科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必须进行的教改探索。

  三、“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

  前面我谈到了学生作业时“心累”,这与上海市实验中学教改过程中的一项调查结果相吻合:该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负担太轻!(参见19961115日《文汇报》:《素质教育的真实“神话”》)因此,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这是学习领域内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不仅仅是增加作业中的思维强度,更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应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二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色彩,充分体验并享受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这样的“负担”再“重”,学生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轻松。

  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然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郑州一中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颇令人称道的:这个学校坚决摒弃延长学习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大搞题海战术的方法,提出对学生实行“五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虽然这个学校严格规定不准增加课时,不准增加作业,不准课外补课,但学校不但一直在河南省保持较高的升学率,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也领先于其他学校。(参见19931029日《中国青年报》:《郑州一中育人秘诀》)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这才是我们“减负”的真正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