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三关说六郎

标签:
杨家将瀛西杨家将文化历史杂谈 |
前言:2019年十一假期间,笔者趁休假之时驱车三千里,从天津出发经河北大城、任丘、徐水、保定、霸州、北京密云、河北张家口怀来、赤城等地探寻宋明两代杨家将遗迹。先后到达鄚州、保州、雄州、霸州、高阳关、淤口关、溢津关、瓦桥关、古北口、独石口、鸡鸣驿、清乐岗、马营堡、滴水崖等地。一路走来感触颇深,今随笔记下与之共享。
行程三千里路,踏寻宋明两代杨家将遗迹(之四)-----走遍三关说六郎
位于雄县境内白沟站前的杨六郎雕像(2019年10月3日
牢落三关古战场,
延昭事业瓦桥霜。
可怜野调盲弦里,
威震三关说六郎。
《雄关怀古》清
一、千古英雄杨六郎
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时喜欢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杨延昭才及冠,即补为供奉官(低级武官)。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亲征契丹,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副之,延昭为阵前先锋,时年二十八岁。攻朔州时杨延昭被流射穿膀臂,仍带伤冲杀,攻势愈猛,直到破城而入。攻下朔州后,其被留后疗伤,改由二弟延玉接替先锋。至陈家谷一战,杨延玉拼至重伤落马,惨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身中数箭,受伤被俘,绝食三日而亡。延昭因伤缺阵,幸免于难。除服后,加封崇仪副使兼景州(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知州。后命延昭为江淮以南都巡检使,再任保州(即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在今徐水县)。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很急,合围攻城数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促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很害怕,杨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上城上的矮墙,给予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好天气十分寒冷,取水泼洒城墙,天亮以后,水全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敌人不能爬上来。辽军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遂城之战是杨六郎军事生涯中最著名的战役。杨延昭一战成名,人们称他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萧太后不禁叹曰:“杨业真有好儿!”只得撤兵而去。宋军随后追杀缴获甚多。此役以少胜多,大挫辽军士气,延昭以攻升鄚州刺史,号杨无敌。并在此府安家,起名“修德堂”。时值真宗驻跸大名,屡召延昭赴行在问计边事,对答皆切中。真宗甚喜,乃对诸王公大臣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是年冬季,契丹军再度南侵。杨延昭先将一部精兵埋伏于羊山以西,然后率军绕至敌后,自北掩击,依计将辽军引至羊山,伏兵突起夹击,契丹军再次大败。延昭以功进鄚州(今河北任丘北)团使。
在镇边期间,杨延昭还曾督率军民广修地道,用以藏兵。杨业曾孙杨充广始修的《杨氏祖谱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延昭所部扩至万人。时萧太后又统率三十万大军侵宋,一路直逼宋都汴京(今开封)。新任宰相寇准极力主战,组织各地军民奋起反击,在澶州(今河南濮阳)一战,射杀辽帅萧达懔,大败辽军。萧太后被切断退路,陷入绝境,遂提书议和。真宗以“屈已安民”为由,诏令罢兵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杨延昭正在统兵征战,突闻议和,不禁顿足捶胸,大为痛心。于是急忙上疏请战,称辽军被困澶州,远离本土上千里,已是人困马乏。且其剽掠的物资全都负于马上,行进艰难,虽人数占优,但战斗力已被削弱。故愿统兵扼其归路,将辽军一举全歼,并可顺势取下幽,易二州。不期奏疏被中途留置,未予上报。延昭不等诏命,即率所部突入辽境,攻破古城,俘虏甚多。这便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
澶州结盟之后,加封杨廷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翌年进保州防御使,终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在高阳关任上九年,常以国耻难消,父仇未报为念。大中祥符七年(1014)五月,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而终,时年五十七岁。《杨氏祖谱
二、威震三关杨六郎
提到杨六郎镇守三关,网友有说是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三关。其实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并非这三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偏头关(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杨延昭随父镇守过雁门关这倒有可能,他不能跨越时空到明朝的宁武关、偏头关驻守。
而从史料上来看,杨家将抗辽主要活动在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往北最远到过易水河一带。很多资料将杨六郎戍守的三关定为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一说草桥关)。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四月,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北征,讨伐辽国(想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辽国边境州、城望风而降,于是以三关作为与辽国(契丹)的分界。三关包括瓦桥关(在今河北省雄县)、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和淤口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安镇,唐置淤口关,后周在此设淤口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升淤口寨为破虏军后改为信安军)。一说三关中没有淤口关,而有草桥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西)。《清一统志•保定府三•草桥关》:“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复三关以控燕蓟,雄曰瓦桥,霸曰益津,高阳曰草桥,俱置重兵。”本人认为,三关中有“草桥关”之说,对后周来说不可取,毕竟草桥关过于靠南,对北宋来说到有一定道理,准确些叫高阳关。通过此次行程笔者认为:“杨六郎戍守三关口”这里的三关应该是泛指其戍守过的边镇。其中高阳关应当手挡屈指。
高阳关原名草桥关,置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在今高阳城西的三岔路口一带。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祖在平定中原之后,为抵御辽兵巩固边防,将草桥关迁移至高阳城,并正式改名高阳关。同时在关内置“忠顺军”,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置顺安军。
杨延昭(杨六郎)自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升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直到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去世于任上,一直在高阳关述职。在他四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在河北一带戍边就长达二十多年,仅在高阳关就有九年的时间。如果说他戍守的三关中没有高阳关似乎有些牵强。说“杨六郎戍守三关口”里的“三关”是泛指其戍守过的边镇,可以从他的任职情况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他先后担任过的职务有: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州治所在保塞县,在今保定市旧城南七里)、鄚州刺史(州治所在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宁边军部署(宋雍熙四年置,治所在河北省博野县)、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治所在今河北省高阳关)。也就是说杨延昭在保塞、鄚州、宁边军、高阳关等地都戍守过。溢津关、淤口关、瓦桥关、高阳关、雄州、霸州、保州、威虏军、遂城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不管他戍守的三关在哪里,在河北省西北部的这片热土上都留有他无尽的传说和故事。这是对一位民族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也是民族灵魂的所在。难怪日本在侵华期间专门设有杨家将的研究机构用以研究中国人为什么不屈服,也许他们对杨家将的研究也能给他们一些答案。
当我走在这片热土上的时候,每每提及自己是杨六郎后裔到此踏寻先祖足迹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投来羡慕和敬仰的目光。我知道他们不是敬慕我,他们是在敬慕华夏民族的千古英雄。这些千古英雄的形象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块丰碑,而杨家将精神也会万古流芳!
位于雄县的宋辽边关地道,都是挖洞砌筑而成,内设休息区、议事厅、兵器库等功能区,被誉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