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曾继媛:《最强大脑》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

(2014-06-09 16:48:27)
标签:

娱乐

分类: 第二期
嘉宾:
世熙传媒CEO刘熙晨
江苏广电经营管理部主任曾继媛
浙江卫视策划推广主任王征宇
天娱传媒副总裁彭力
SMG尚世影业周元
伯乐营销CEO张文伯

【《最强大脑》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
张文伯:我昨晚刚看完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我看到中国的那个靠嗅觉去判断物品的选手,还有德国那个靠舌头的声音来判断距离的选手,觉得叹为观止,一下想到了电影《听风者》。
这段时候我一直在想,《最强大脑》是一个太适合改编成高智商犯罪的电影。其实我觉得咱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真的太合适了,它不是说一个原版地去Copy,而是选手所展示出来的那样的状态,让你看到了做某种类型电影可能性,我觉得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粉丝电影,一种是脱胎于节目,跳跃式的电影。
主持人:继媛你可以透露一下你的打算吗?
曾继媛:其实是这样,在节目的源头上我们就探讨过各种可能性,不光是电影。《最强大脑》我们也知道它是从一个德国的模式引进的,但德国那个节目只做了一期,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系列化操作。
我们也可以说点幕后的故事。我们的编导一直在哭,我们先不谈电影,他们现在都快活不下去了,太苦了。这比做一个唱歌的或者相亲的节目还要苦得多,每一个道具的后面,每一个选手的后面,全是编导的血泪史,以及节目组的血泪史。怎么找那么多鸡蛋,怎么找那么多狗,还不是最艰难的。你怎么把这些人招来,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
曾继媛:所以我们首先考虑是在中国的环境里,我先把它做成一个季播系列节目,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已经不是照抄一个国外的模式了,还得单期PK一下。第二个就是说它有延展模式,当然情感也是一个模式,比如说出版摄影人,他可以做一个社会话题,很深刻。或者是做一个人性话题,或者做一个稍微煽情点儿的情感话题、家庭话题、苦情话题。当然“听风者”这是我们最早想到的一个话题。

曾继媛:刚才刘老师总结的很好,文伯也说了《爸爸去哪儿》其实有几个决胜的要素,周元总结的那四点,非常非常好,能代表成功的要素。所以我觉得《爸爸》大电影的两个决策,第一个就是决定不要编一个故事了,第二个就是春节档死都要上,这是两个伟大的决策。比如说档期的问题意味着快,你不快的时候什么成功都没有了,再充分也没有用,我们也快不了,其实还可能往下做,做不动了。
但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能把节目做出来已经就是命都快豁出去了,也没有办法。第二个要素就是生产链的连续生产的能力,以及你对要素控制的能力。现在最有故事性的元素也可能不在我手上控制。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明星都可以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能力。那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要素,就不能把生产链条往下走。所以一个是速度的问题,一个是要素控制的问题。
张文伯:你说要素是什么?
曾继媛:比如说人,不能简化成电影要素。周元老师总结的第三条我们是不是合理的延伸方式,所以我们《最强大脑》它有电影改编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目前没有办法执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