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游万州大垭口凤仪禅院

标签:
转载 |
游万州大垭口凤仪禅院
我的一位同窗好友,是万州很有才气的老“驴友”——大雪,不久前,他来我家天南地北的闲聊。他聊的有两件事我很上心!一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晚年的一幅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等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辈承担”。并讲了曾国藩写此联的故事:曾国藩告老还乡后,乡里要他出来为百姓做点事,他不好当面拒绝,于是写了此联贴在宅门,后来,就无人打扰他了。二是,他讲七天前偕夫人步行大垭口,大垭口上垫上厚厚的雪,空气十分的清新,他经过凤仪禅院时,看见养儿窝有不少石刻。
于是,我们约定12月18日(星期日)去凤仪禅院看看。当然是乘车去,因为我不是“驴友”,开车的朋友是财贸校的果忠老弟。
在车上,我向大雪讲了云南会泽江西会馆古戏台的一幅楹联:“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这是继承兄不久前回万探亲给我讲的关于此联的一则小故事,我照搬讲给大雪:今年继承兄去会泽玩,会泽县委书记指着戏台两边的楹联对他讲,这是古人书写的!继承兄不解!只好开口对书记说,这是本人前几年书写的古人联,书记大惊、大喜!临別时送他五条小熊猫牌香烟。继承兄姓王,原万县一中老师,1994年提前退休后去昆明安家,凭着他的才气和一手好毛笔字,不几年就挤进了云南省楹联协会,并当上了秘书长。在万州时他是老书家杨孟千的得意弟子,擅写榜书。他书写的这幅楹联的确古意昂然,有李北海(邕)之笔意。
我讲这个关于楹联的故事是回应大雪前几天给我讲的故事,我以为,这两幅楹联其质一样——淡然人生。前联,曾国藩是自已淡然,担心朝庭误会。后联,是作者告之所有人要淡然。这算是我的理解吧!
大垭口距万州城区22公里,跨万州、开县两界,海拔1300米,是万州北岸的第二高峰。小车沿大垭口森林公园水泥公路盘旋,进大垭口森林公园大门后再向706台方向未硬化的小公路驶去。
车外风和日丽,大垭口上薄雾环绕,缕缕阳光穿射在公路两旁的竹林、松林里,十分耀眼,在草丛中不时可见未化的残雪。听果忠讲车上显示大垭口的温度为摄氏2度。
凤仪禅院位于大垭口森林公园铁凤山主峰凤凰岭上,始建于明代,是渝东名刹,道、佛教圣地,上世纪50年代禅院主体建筑被毁。据清同治《万县志·山川》记:“铁凤山,在县北40里,崇岗绝壁,其形如凤,山上旧有道观,右有铁邱(同“丘”),旧志碑碣残断者多;一古碑字有可读者云:三月三日士女会者数万。”又据清同治《万县志·寺观》记:“铁凤山观,在县北40里,崇崖峻壁前仅线路。观右石拱桥二,桥外有铁邱焉,其上二木同根异株,六七人围,人莫识其名,千年古树也。叶冬不彫,花形如钟,花不常开,开不全树。花开之方,土人于此十年丰焉。二树中交处,挺生一树如杉,大三四人围,三株盘根交错于铁邱。旁晒经石立于绝顶,其平如坦。观左有古井,昔楼其上,今废。水仅半井,旱潦(古同“涝”)无涨落,取之不竭。”
看来铁峰山应该叫铁凤山,这是有根据的。同治《万县志》上说的“铁凤山观”之址,应该就是“凤仪禅院”之址,因古井还在。什么时候“道观”变成了“禅院”,“道教圣地”变成了“佛教圣地”?我无从查证。看来改名更性是古往今来常有的事。
其实铁凤山就是歇凤山,这不过是万州地方口语变化而已。歇凤山及凤仪禅院都有“凤”字,它们与李白到万州登太白岩有关。李白曾三次到万州(南浦)。第一次,唐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离家出蜀,他一路走,一路游览,观赏形胜,寻访人物,途中竟用了两年时间。早年信仰道教的李白途经万州,得知万州西岩有东晋卓庵道士修道的绝尘龕,石壁上有晋宋年间书写的“绝尘龕”题刻,于是登临西山,访仙道,读经书,赏题刻,一住就是半年。相传李白在西岩上饮酒对弈,日落黄昏,晚霞中飞来一只五彩金凤,口衔金壶,飘落在李白身边。李白举起金壶豪饮,而后抛去金壶,仰天大笑,乘金凤飘然而去。从此留下了“谪仙醉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那只金壶落于北面一山头,顿时化为一股清泉,长流不断,后人取此泉水酿酒,名曰“太白酒”,又将李白对弈、读经的西岩取名“太白岩”,金凤栖歇之处名“歇凤山”。
据说清光绪年间,凤仪禅院的方丈出了条下联“歇凤山,山歇凤,凤歇山中”,征集上联。当时万州城有位秀才对上了:“盘龙石,石盘龙,龙盘石上”。这联对得十分工正。
熊瑞成给我摆了个龙门阵:不久前他去李家河一个名叫佛地阳光的农家乐玩,该农家乐在凤凰坡上,背靠凤凰山。农家乐的老板将一座亭子修在凤的翅膀尖上,故而农家乐不断生出是非,甚至死人。老板听了熊瑞成关于风水的一番谈论后,拆了亭子。
听大雪讲,禅院被毁的原因之一是解放前遭棒老二抢劫。禅院虽地处偏僻,但香火很旺。一天,棒老二冲进去杀光了和尚,抢光财物,只有一位外出偷情的和尚幸免。第二天清晨,外出偷情的和尚返回禅院,见此状嚎啕大哭,从此禅院香火尽断。而今,凤仪禅院遗址上正在大兴土木,大殿的骨架己经形成,新建的财神殿不伦不类,“财神殿”三字从左至右不合古法,和古时的寺院格格不入。新进的两尊凋刻精美的大石狮,立在禅院前拐湾处的大路两旁,听大雪讲此处将是禅院的前大门。我想这等我区的宗教人文大事,应该请建筑设计院和学者们好好规划一下,否则不伦不类,大刹风景!
凤仪禅院有三个地方值得看:朝天门,照林和尚寿塔,养儿窝。
朝天门。应该是原凤仪禅院的大山门,小巧而壮观,门额阴刻的“凤仪禅院”四个楷书大字,门前陡峭而曲折的石梯路一直延申到山下,虽大雾而能体会此处景色的幽深险峻,这也是驴友们到禅院常走的山路。大雪讲:晴空时,站在朝天门前可看见万州城。听老人们讲,禅院的晨钟暮鼓可传万县、开县、云阳三县。
照林和尚寿塔。寿塔有六面,虽小而造型优美,它承载了凤仪禅院近三百年的历史。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通例于塔上刻字填朱,与其他之墓碑有所区别。现场是无法辨识照林和尚寿塔上的文字,拍照后在电脑上放大方可辨识大部分文字:正面:示寂禅师,照林和尚寿塔(示寂: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右面:大清乾隆五年秋七月吉旦。匠人曾天贵、曾天荣(乾隆五年:1740年。吉旦:农历每月初一);左面:孝徒:普亨、普元、普长、普亮、普久,同立。
养儿窝。是禅院求菩萨赐子之处,当年应该是香火最旺的地方。神龛上的浮雕石刻部分被毀,然现在仍有香火,看来“无后为大”这句话仍影响着很大一批百姓。在下养儿窝神龛石梯右边的岩石上有两帧诗刻,一横一竖,行草书写得不错,为同一人书写,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辨认。横幅诗刻起头是:“迢迢青黛削芙蓉,杖策风临第一峰。……”。读这两句方知此人喜欢清初著名诗人宋琬的诗。因横幅上有“光绪初元乙亥二月”的字,估计为清光绪元年二月书刻,距今也有136年了。
虽然禅院已毁,到处可见残余的石磴、石柱,以及上面依稀可见雕刻的花纹及动物头像。丰富的道、佛文化,优美的森林风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实令我辈心旷神怡。
大垭口铁凤山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要开发它,首先要明白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人们旅游动机的核心。不管你旅游的内容如何丰富多彩,不管你旅游的形式如何多种多样,其最终目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感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大垭口铁凤山优美的森林风光,夏可避暑,冬可观雪,再加上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的内核,必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http://s9/middle/734faea5hb895d056e668&690
http://s2/middle/734faea5hb895d2c95dc1&690
http://s5/middle/734faea5hb895d5bbc214&690
http://s16/middle/734faea5hb895d7de3e3f&690
http://s3/middle/734faea5hb895d9b31b32&690
http://s10/middle/734faea5hb895db7e0c89&690
http://s13/middle/734faea5hb895dd9e734c&690
http://s14/middle/734faea5hb895e21a579d&690
http://s13/middle/734faea5hb895e3dc6bec&690
http://s9/middle/734faea5h78dbca9d4a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