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谈如何激发当代中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基础)

(2014-12-11 21:49:41)
分类: 我的作业

现代心理学中,动机被赋予了“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的定义,它所要描述的,是一个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什么是”以及“怎么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机是一种内在的事物,而作为中学教师,作为学生外在的环境的一部分,该如何影响学生的内在,从而调动起其学习的动机呢?这就要追根溯源,探究动机产生的基础。

 

众所周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诱因出现时,会激活潜在、静止的需要,从而形成个体的内驱力,进而产生行为。这同物理中,一股力作用于个别物体,从而使它产生运动是一个道理,而物理中的势能,就相当于心理学中相对于动机的“需要”。

 

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关的论述、观点汗牛充栋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耳熟能详到味如嚼蜡的奖励、及时反馈与难度稍高又不能太高的作业都是很好的例子。而从心理学归根溯源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探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学教学上的具体应用。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调动其积极因素,可以给学生以极其大的正面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基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那是一个班级作为一个小社会所首先要提供的生存环境,也是一个未成年人基本的受保护权益,以此为根基,才能涉及对学生的教育,以及学生本人的主动学习。

 

至于需求理论中的“高层”,即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然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学习的最佳原因与最终原因,但是作为外界,所能给予的干涉并不大——往往这就是教学中忽视其调动的地位的重要原因。传统教学中,很少有老师会给学生介绍学科本身的魅力,并以自己对数学、对文学的爱与热情来感染学生,而多数都是以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来“管理”学生,来“要求”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这种需求的调动自然必不可少,但是需要看到,真正高明的老师,都是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求知、审美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他们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妙语连珠、博闻强识,而学生们大多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维持纪律,叫醒犯困的学生,这时候都不需要。课后,他们的作业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取得较大收获,并反馈到老师处,教学相长,两项融洽。——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

 

必须要意识到的事实是,严苛的成绩排名与近乎牢骚的批评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如今早已是弊大于利。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很糟糕,排名很靠后,他所因而被激发的受“尊重”的需求对他而言毫无益处。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应试教育少年,他很清楚该如何把自己糟糕的心理体验通过努力学习之外的方式发泄出去,然后获得他所需要的“尊重”。他可以蔑视权威,表明自己根本不想好好学习,也可以在考试中作弊,而前一种发泄方式,已经在广大青少年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智主义潮流,并在今天成为了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韩寒)。这些现象,难道还不足以让那些抱残守缺的中学教育者深省吗?

 

当代有个很热的话题——拖延症,这在学生中显然也十分严重。拖延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病,并大有“不治之症”的意味,但是其成因还是被心理学家分析得很透彻的,其中有一点十分重要的病因就是:拖延症是现代人对于过于艰难的任务所蕴含的巨大压力的本能性逃避。所以,学生从来都不是缺乏被尊重的需求,而是他们实在太想太想被尊重了,这种需要是如此强烈,而学习又是如此艰难,以至于他们只得诉诸拖延与延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降低纪律的管理。只是教育学里有个理念,即“惩罚”的三个方面——严厉性、及时性、一致性。为了使惩罚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时性与一致性是必须保证的。我们可以降低惩罚的严厉性,而保证其及时性与一致性。

 

综上所述,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教育现状,我以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学生的求知欲望,审美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入手,以老师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形成求知向上的氛围。——这也深合素质教育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