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及养成
(2019-09-19 08:02:45)
标签:
教育 |
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及养成
肖宝华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与课程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等法律素养。培养《道德与法治》课师资的师范院校在职前培养中应通过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提高相关法律课程的教学水平、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法律知识拓展、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师生法律学习交流、积极开展法律实践和教育实践活动等来方式来提高未来教师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职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道法课)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法课教学工作应该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法课教材的要求,本文将对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进行浅显分析,并对如何在职前培养中提出初步建议,以期提高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更好的适应道法课的教学工作。
一、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该定义强调了法律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和锻炼,不会先天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其次法律素养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师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 道法课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其应具备一般教师的法律素养,道法课教师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显然仅具有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是不够的,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其法律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法课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
据此,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和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道法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法律素养。作为从事教师职业工作的法律素养属于一般教师的要求,本文不做论述。本文论述作为从事道法课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法律素养。当然道法课教师为非专业法律人员,其法律素养当然低于专业法律人员的法律素养。一般来说道法课教师应具备的法律素养主要包括:一是扎实的与课程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法律意识。三是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法律的应用能力。四是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即法言法语。
二、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法课课程标准要求,作为未来道法课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作为道法课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
2.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法课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道法课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
3.
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涉及的法律知识和道法课教材涉及的法律,道法课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发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5] 作为道法课教师首先要相信法律,能够正确认识法的作用和价值;树立积极的法律情感,加深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具备法律的观点和信仰,能从法律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能用法律思维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
(三)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法课教师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对道法课教材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能举一反三,拓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于学生平时提出的法律问题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答;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各种法律教育和宣传活动;对于侵犯师生权益行为能进行初步法律的分析,维护师生权益。
(四)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人类的任何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就要求道法课教师在道法课教学中要准确使用和解释法律概念;准确引用法律条款,明确法律条款中条、款、项的含义;能准确区分相关概念的区别,如公民与人民、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权利与权力、国体与政体、罚款与罚金、定金与订金、违法与犯罪、期日与期限等;明确民事行为能力、行政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还能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专业的法律概念和术语。
三、道法课教师法律素养的职前培养
(一)小学教育德育师范方向培养方案中的法律课程设置
为培养小学教育德育方向师范生的法律素养,除去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作为培养教师法律素养的儿童权利与保障等专业基础课程外,又开设了法学概论、法律思想史两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其中法学概论共计64学时,分两个学期开设,法律思想史32学时。法学概论主要介绍法的一般理论知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部门法的基本知识。法律思想史主要介绍中西方不同时期法律思想变化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法的深刻认识,更好的认识法的本质与法的价值。
(二)法学概论课教学的一般要求
1.注意法律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解释
虽然德育方向师范生为非法律专业学生,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注意对法律概念和法律术语的解释,只有对法律概念和术语清晰的界定和把握,学生未来才能在道法课教学中向学生阐释和分析法律问题,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学中要用法言法语表述法律问题
3.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4.注意法律条款的运用与解释
(三)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法律知识拓展
小学教育德育师范方向虽然在课程方案中设置了两门法律课程,但就对学生掌握系统的部门法知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该方向的师范生不需要像法律专业方向的学生那样掌握系统的专业的法律知识,为了适应学生以后小学道法课的教学需要和引用法律条款的需要,仍需要学生进行各部门法知识的学习,熟悉各部门法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学生日常自我法律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师生法律学习与交流
(五)积极进行模拟法庭法律实践和小学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297.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412.
[3]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J].法制与社会,2007(01):577.
[4]李晓燕.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在法治教育中的师表作用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7.
[5]刘洪旺.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9.
[6]肖宝华.律师语言的“四性”[J].中国律师,2006(06):9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