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摘记:只有“我觉得我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

(2020-11-18 18:06:10)
标签:

内驱力

正向反馈

自我建构

分类: 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读书摘记:只有“我觉得我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
只有“我觉得我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

        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和我沟通的时候会经常说,“我做不到,我考不那么好~~~”等等,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我挺纳闷的,还没有去挑战、甚至还没有去做,为什么孩子就有这种消极的结论。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难道说长期以来我对孩子的打压太多,以致于自信心全无吗?我想肯定是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我一直试图做个好妈妈,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孩子有自己的成长和认知,所以更多的时候会与我的想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我知道正向反馈带给孩子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态度难免恶劣,说话语气也难听了些。我是带着这个问题来找文章的阅读的,这篇“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学习的小孩,应该怎样正确引导?”文中的观点我很赞同,给我很多的启发。

       下面是文中的几个观点,需要我实践之:

      (一)学习的自我感知能力:

         所谓的学习自我感知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学好。只有“我觉得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只有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他才能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国外一个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对于北京小学生的追踪性研究,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决定一个孩子3-6年级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是这个孩子是否自己“觉得”学好。我觉得,就像一种心理暗示,有着内在驱动,在“我觉得”和“学习成就”之间,有着螺旋式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个观点我认为和正向反馈是一回事。我觉得自己行,我就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内在驱动。而我家丫丫恰好相反,是消极的一种自我否定。记得安姐曾经安利过给我一个概念“自我妨碍”,这与自我感知的正向反馈相反。自我妨碍的小朋友,难以表现,也不会主动表现。昨天晚上我辅导功课的时候,我感觉丫丫观察到了一个细节解答对了,我就夸奖说孩子你看,你真棒,这么细致的地方你都看到了。可是孩子说,妈妈你不要夸我棒啦,我还不行。

      我认为丫丫从内心缺少一种自我肯定,她不知道自己其实挺好的,围棋下的好,英语学得棒,拼图拼的快,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但是没有指出她的优势所在,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相反的,作为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无形之中打压孩子,说丫丫胖,考试简单也没有什么优秀的,画画画的不像,舞蹈动作不到位,这些话可能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让孩子觉得我总是做得不好。这样子追本溯源,我慢慢的也了解孩子的这种心态。

      我了解反思后,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了。家长的认可关乎孩子的内心,将来自己的孩子是“学渣”还是“学霸”,家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内在驱动力

      这种“我觉得我行”的背后,其实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体现,这样的孩子内心喜欢挑战,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知识,愿意去验证自己的自信,如果会做作业,又会反过来增强他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产生更多正面积极的感受,从而让他更有内在驱动力去学习和写作业。有的家长也说,等孩子开窍了,学习就好了。这里的开窍估计指的是孩子自己想要学习,觉得自己能够学好。

       科学家研究表明,内在驱动力是人人生下来就有的能力,即使是学渣也有内驱力,它在:呵护
中发展,在“逼迫唠叨”中被破坏抑制。一语双关,好的消息是内驱力是天生存在的,坏的消息是家长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孩子成长路上,家长耳提面命的教导和唠叨似乎是难以避免,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在孩子的事情上指手画脚,我们反思的是我们的这种行为,是带给孩子帮助还是给孩子毁灭性的打击。

      别让孩子的内驱力亡在家长的唠叨中。家长的作用是要迎合孩子的“内驱力”,就像说相声的那种“捧”的角色,而不是进行“棒杀”。当孩子达到一个小小的目标时候,我们要积极的鼓励而不是否定,让孩子在这种积极肯定中自我成长。

      (三)自我的构建

      自我构建权权威专家Susan Harter的学术著作《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自我的建构)》,Harter提到,无论是作业还是学习内容,我们需要迎合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这样孩子会更容易“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内驱力既然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去做才能帮助孩子呢?结论很清晰,就是迎合。孩子成长路上,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最忠实的粉丝。我们要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喝彩,也在孩子失落的时候,不管的鼓励和肯定。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学习的速度和理解力不同,接受力不同,我们不应该拿着最好的尺度来度量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适合孩子的就是最棒的。

       孩子你是最棒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美术二级是一种很简单的考试,但是通过考试她就给孩子一种仪式,郑重其事的进行拍照留念,并大声肯定孩子鼓励和拥抱,她就想借着这个仪式给孩子一种肯定,孩子你很棒,爸妈为你感到骄傲。这位家长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她深刻了解教育的实质,在孩子自我架构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行,我就行”,我要让这种观念,成为孩子人生的信条之一,“迎合”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