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说她不会画其它的。说的次数多了,结果就是丫丫不再不画画啦。
我又问:“丫丫,你怎么不画画?”
丫丫说:“你们都不喜欢我画兔子,我就不画啦”
我发现自己错了,是傲慢敷衍还有蛮横的态度伤害了孩子画画的热情,我真诚的向孩子道歉了,说是喜欢她画的兔子,丫丫认真的问“真的喜欢我画兔子吗?”丫丫又开始重新画画啦。
事件2:
丫丫又开始画画了,但是这次的主角变成了小公主,扎着长长辫子、穿着粉色长裙的漂亮公主。由于听见老师的反馈,说丫丫绘画跟不太上,我又开始着急了。同时,老师为了丰富孩子们绘画的元素,每天都增加了简笔画的联系,慢慢的孩子开始学画简笔画。但是,结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孩子似乎把她当成了一种负担。简笔画有难度,我开始在旁边指手画脚了,其结果就是:
丫丫每画一笔之前总要看看妈妈,问:“是从这里开始画的吗?”
丫丫看着妈妈,只要我不说话,她就不敢画画,不敢模仿的画。
我发现这其中的弊端,学简笔画完全不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而由于我的过分指导,导致孩子丧失了想象力,不敢画画,也不想画画。孩子的爸爸,也看出了其中的不妥,直接对我说,孩子绘画的时候,你不要站在旁边指导,无论画成什么样子,我都是喜欢,只要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
反思:
我一直在反思这两件事情,为此我还搜索了很多的信息。从正反两个思维维度都有:
反方意见: 如果4岁的孩子还在随意涂鸦的话,说明孩子的心智成长还没跨越动作的体验阶段,孩子还停留在未能控制动作的阶段。发展阶段来看,大致是2岁处于随意涂鸦阶段,3岁进入纵横线和圆圈涂鸦阶段,4岁会开始为自己的涂鸦命名。从孩子的涂鸦,我们可以观察出孩子的智力成长水平。
第二点,孩子的涂鸦同样能反映出孩子的感情成长特点。我们能从孩子的线条看出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感情特点。纤细的、雅致的,不果决的线条,大概能反映出孩子是纤弱、胆怯的。而有意志力的孩子,通常笔下的线条是有力的、强劲的。一个喜欢涂涂画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满足和乐趣的孩子,通常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情感丰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孩子涂鸦的线条会是流畅的,持续的,果断的,变化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画面经常出现一些重复的模式化的表达,说明了孩子在感情上是拘谨的,缺乏信心的,这样的孩子,已经丧失了在纸上自由活动的信心。 当孩子对动作控制、自由表达丧失信心时,孩子就会逃避到这种模式化的重复中。简单来说,如果孩子每次涂鸦的的笔触、画的内容,表达的方式都是相似的,就是模式化的重复。
正方的意见:我复述的比较少,无非是孩子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体现对某种画面的特殊喜好,比如小女孩喜欢公主王子和小白兔,小男孩喜欢恐、小汽车等等。因为正面的东西,作为父母很容易接受,也非常乐意接受,所以我不想多从这方面分析。我的孩子所处的阶段的确特别喜欢小兔子和小公主,这是作为女孩子的一个特色,但是如果我让她多画一些其他的东西,她却回答不会画,所以我认为孩子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自我的不自信。
今天妈妈坐在电脑旁边仔细认真的想了很久,我更加确信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自信。有时候我说丫头你可以大声的唱个歌,可是孩子经常会说我有点害羞;我如果让她充实下画面,她说不会画;如果某一天让她穿上漂亮的裙子,她会表现的很拘谨,特别是在人群面前。我还清晰的记得某一天她和我说悄悄话,她特别喜欢他们班的一个小女生,积极的和她玩耍,但是结果很遗憾,这个小朋友不太喜欢和她玩。丫头很伤心,我就主动问丫丫: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她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呢?有那么多的小朋友,你看,你为什么不和喜欢和你一起玩的小朋友一起玩呢?丫头的回答让我沉思了很久,她说:因为她啊,每天都穿漂亮的裙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为了这个问题,我和他爸爸进行一次进入的讨论。我知道我不能斥责孩子的那种价值观,因为小孩子对美的理解还仅仅停在漂亮的头饰和漂亮的服装上。孩子的爸爸会经常反对我给孩子梳漂亮的小辫、带漂亮的头饰、穿漂亮的裙子,但是我不觉得这是是妈妈的错。做妈妈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漂漂亮亮的,我不想剥夺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理解。已经足够多的家长们和我说过,我的孩子很文静。我也厌倦了这个结论,因为在与之的相伴过程中,我看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只是在外面羞于表达,难以更好的诠释自己。换句话说,孩子的不自信,会让她更多的隐藏自己,让别人难以观察到她的本性。孩子的爸爸的直接结论就是:衣服仅仅是外在之美,心灵之美才是最美。衣服会经常换,但是内心之美却永远不会变。我很认同孩子爸爸的价值观,很正也很得体,但是放在一个刚刚五岁孩子,给她谈心灵之美,她会理解吗?
不管怎么说,孩子牵扯的一个重要问题,刻不容缓的摆在家长面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是我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孩子不需要泛泛的大道理,希望我们做家长的能感同身受,切实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