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通之鹰·黄海硝烟

观
通 之 鹰
· 黄 海 硝
烟
我发表在《岛魂》中《没有硝烟的战斗》一文,讲述的是1962年4月13日深夜至21日上午9时,发生在青岛外海的“特大新闻”——
跟踪监视、警告驱離美海军“艾伦 · 萨姆纳级 · 狄海文”号
驱逐舰纪实。事后觉得文章的题目不妥,怎么能是“没有硝烟”呢?而是“硝烟弥漫,风雷激荡”的大海战之前奏,在此,我要把原文的标题更改为《黄海硝烟》。黄海硝烟就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信号员架起望远镜就能清晰地看到狄海文号驱逐舰的模样,我们的前方记者也很快给我们发来了狄海文号驱逐舰的最新照片。我方第一天派出了驱逐舰大队的两艘驱逐舰,青岛水警区的一艘扫雷舰和一艘猎潜艇组成的海上编队,对狄海文号驱逐舰实施跟踪监视。第二天就改成了由一艘驱逐舰率领一艘扫雷舰和一艘猎潜艇继续跟踪监视敌舰了,直至4月21日上午9时狄海文号消失为止。另外还有一艘“八一炮艇”作为海上交通艇,往返于青岛、朝连岛、海上舰艇编队之间。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烽火连天,酷似昔日的《甲午风云》那雷霆万钧,风烟滚滚的黄海大海战的场面。时任《长春》舰舰长(后任海军副司令员)的张序三将军,数年后他接受媒体专访时,详细地讲述了他作为长春舰舰长,跟踪监视,警告驱離美国海军“狄海文”号驱逐舰的亲身经历。张将军说: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三日晚,美国海军“艾伦 · 萨姆纳级 · 狄海文”号驱逐舰,闯入我青岛外海,我海军驱逐舰大队的
“鞍山、长春、太原”舰奉命出航,跟踪监视狄海文号驱逐舰。双方对峙两天后,美舰突然转向,向我领海直扑进来,长春舰立即发出战斗警报,我下达了目标指示和开始绘算的战斗命令。炮口瞄准美舰,迫使美舰慌忙掉头退入公海·
·······
请看美海军第七舰队“DD · 727 · 艾伦 · 萨姆纳级 · 狄海文”号图片

上图就是 DD · 727 艾伦
· 萨姆纳级 · 狄海文号驱逐舰
美海军驱逐舰窜扰我山东半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我们观通站首次在无敌情通报,无上级指示,无任何预警的情况下首先发现的,而且是在距离我站八九十浬之外的公海上发现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要发现”!遗憾的是我们的操纵员没有在“第一时间”判断它是一艘美国海军的驱逐舰,直到距离我站約30浬时才认定它是一艘军舰。航行到距离我们站20浬时,才确定它是一艘驱逐舰。
首先发现美国军舰的是当天晚上第一班的操纵班长,一级技术能手杜祜新同志,操纵员程运华同志。请看照片:
上图:402对海雷达昔日的风采

当晚值第一班的是:雷达分队操纵班长,一级技术能手杜祜新同志,江蘇沛县人,1959年3月入伍;操纵员程运华同志,安徽嘉山县人,1960年8月入伍。狄海文号驱逐舰是由他俩首先发现上报的,开启了长达七天八夜的连续跟踪监视的先例,为观通站争得了荣誉,因此受到北海舰队司令部的通令嘉奖,站长方墨亭荣立三等功。
上图系王宗厚同志在日本拍摄的照片

上图系王宗厚同志和夫人在部队时的留影

当晚第三班是:一级技术能手梅再现同志,山东五莲县人,1960年3月入伍;刘炳芳同志,山东潍坊人,1960年8月入伍。他俩都是技术骨干,都能独挡一面。
上图系刘炳芳同志的留影。
最后一班是分队长王安黎同志,张庆余同志。

雷达分队操纵员徐先仓同志,是跟班的小战士。安徽六安人,1960年8月入伍。

后排自右向左为:王宗厚、徐先仓、张庆余、刘兴业(海工学员):
前排自右向左为:刘明贤(海工学员)、陈宜然、张志强、张兰勋。
上图为:新中国海军驱逐舰大队的 长春舰,舷号 103
以霸占一
前一篇:观通之鹰厚积薄发潜龙在渊
后一篇:黄海硝烟鏖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