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365观通之鹰招来鸾凤诉苍穹

标签:
365杂谈 |
观
通 之 鹰
引
得 凤 凰 来
海军朝连岛观察通信站,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每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正是先辈们的付出,才有后来的“苦难荣光”。从最初苏国明的
“观察瞭望哨 ”到李文秀 、金中文的“观察瞭望站”,再到王银娃
、曹六米二同志率领的信号员、通信员(实际上应该是报务员),还有气象观测员登岛,遂撤销了观察瞭望站,于1958年12月成立了海军朝连岛观察通信站。
《观通之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请看:
据史料记载:
一、1953年5月,海军接管交通部移交的灯塔,
暂时由观察通信站代管,至1959年5月4日,海军青岛基地发布命令,将朝连岛灯塔正式划归观察通信站建制;
注解:
朝连岛灯塔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于1903年建成的。高12、8米,其塔身的颜色是石料本色。塔高約海拔80米,灯光射程达24浬。解放后我们对灯塔进行过多次改建,特别是1964年的那次改建,将原来裸露在塔顶上的灯罩改建成“大圆顶”式的形状,具有中国古建筑风格,显得大气俊秀。现被山东省列为重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二、1955年12月24日,红旗 |
型无线电指向标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注解:
朝连岛的红旗 |
型无线电指向标站和江苏射阳河口的中程导航台、燕尾港指向标站、山东东营的指向标站,四个导航台(站)连线,形成了一个无线电定位网络,供舰船航行测定舰位,起到保证舰船航行安全的作用。这些站台随着卫星导航设施的日益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都被撤销了。
三、1958年初,海军航保部又在朝连岛上建成了雾号;
注解:
四、1958年底海军决定在朝连岛上建立402对海雷达站,1959年5月1日建成并投入战备值班。刚建成时该站
属于对空雷达连(也就是二连的雷达四站)建制。
五、1962年2月,经北海舰队批准,将二连的402对海雷达站成建制的划入朝连岛观察通信站管理,此时的观通
站才是一个完整的、名副其实的“甲级观通站”。
据介绍:海军朝连岛守备大队二连即雷达连,原系海军防司雷达一团一营一连,于1955年5月25日在青岛太平角组建,配备蘇制“101”、“314——甲”两部雷达。1955年6月15日便转战朝连岛,担负起战备值班任务。该站当时的操纵员大部分都是在北京高碑店防司雷达培训中心学习毕业的,后任雷达连连长的任本度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负众望,屡建战功。1958年秋又在岛上新增两部国产的402雷达,一部对低空即雷达三站;一部对海即雷达四站。其对海雷达理应归属观通站的,为什么配置给了对空雷达连?这至今都是个迷。
雷达四站成建制划归观通站时,共有12个人,分为两个班即七班和八班,一个站长:王安黎;11个战士。其中两个班长:史广成和林班长,他俩均是1957年以前入伍老战士。1959年3月入伍的5人;1960年3月入伍的2人;1960年8月入伍的2人。他们之前都是在对空雷达站工作的,中途把他们选调到对海雷达站来工作,因此他们同时会操纵好几种型号的雷达。雷达四站交给观通站的时间、地点、人物是:
交接时间:1962年2月中旬
交接地点:雷达分队宿舍(信号台西侧那座瓦房里)
参加交接的领导人有:
雷达连连长:刘喜善
观通站指导员:梁俄恭
雷达(通信)参谋:温志远
交接太出乎人们意料。没有文件、命令之类的信函,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没有装备和轻武器清单,没有人员花名册,没有举行欢送、欢迎仪式,什么都没有!就一句话就把我们从雷达二连“扫地出门”!梁指导员倒是心花怒放,喜形於色。一部雷达,一队人马,还有“房产”,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那些当战士的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真是“毛主席的战士对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那安家。”
海军朝连岛观察通信站从1958年就盼望对海雷达能尽快地归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从此千里眼、顺风耳样样俱全,结束了观通站没有对海雷达的历史,更重要的一点是理顺了管人、管事、管战备、管训练军政领导关系。过去是雷达连管人事,很少管对海雷达的战备训练,每年只下达对空雷达训练大纲和考核指标,而对海雷达什么都没有,就靠分队长自己编训练教材了。这无疑会影响到我们站的战备训练。还有就是雷达连的情报传输渠道与观通站的情报传输渠道逈然不同,二者互不隶属,容易出差错。
(未完待续)
附图片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前一篇:《观通之鹰》战友知音
后一篇:观通之鹰谱写春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