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65陆游诗词遴选
(2022-09-28 10:45:53)
标签:
365杂谈 |
【转载】
夜 泊
水
村 (42)
(宋)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学者(黄珅)点评: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九年(1182),时放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这和他所向往的“楼船夜雪”、“匹马秋风”的戎马生涯,和他“提刀独立”、“手枭逆贼”的远大抱负,相迕(wu)殊甚。“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此诗所要表现的,就是这样矛盾。
在杜甫集中,有不少咏马的诗。少陵写马,笔笔有意,句句含情,处处表现出一个轩昂的磊落之士的形象。而读放翁此诗,则如见一匹骏马,意态雄杰,硕影长斯。若能将此诗与少陵咏马诗比较参看,也许有助于运用想象,加深理解。
首联写遭时弃置而壮志未酬这样一个矛盾,使人如闻骏马不得其平的长鸣。“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丹青行》)杜甫用这二句诗,形容了凌烟阁上雄姿英发的功臣形象。放翁于此,以“久凋零”三个字,反其意而用之,即使没有下面“燕然未勒之语”,其功业未就的叹息,也可属耳可闻。这是壮士的不平,是请缨的高呼。
颔联写诗人雄飞奋发的壮怀与达官贵人懦怯孱弱的矛盾,使人如闻骏马风历焱举,亟思腾骞的骄嘶。“绝大漠”三字,出自《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今放翁虽已两鬓萧然,犹能横渡大漠,奋战沙场,胸中浩气,不让少年。可惜当时朝廷衮衮诸公,却只知楚囚相对,作新亭之泣,非但自身不能勠力王室,而且还阻人击楫中流。一面是“以一筹莫展之身,存一饭不忘之谊”(《瓯北诗话》语),一面却是肉食者郫,在其位不谋其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颈联写诗人热血沸腾和岁月蹉跎的矛盾。使人如闻骏马腾山绝壑、赴人急难的慷慨之声。上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下句拗(niu)救,读来自有英姿勃发之感。为国雪耻,不辞万死,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但如今放翁却如骏马伏枥,空有其怀,既不能图名青史,也不能长留青丝。镜中生涯,梦里功名,历代有志之士,常为之怵然而惊、凄然而悲、喟(kui)然而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这感慨,在放翁诗中,尤觉深沉。
上面三联俱写诗人的报国情怀,末联点题落到眼前景状。渡冰河,绝瀚海,只是梦中景象,眼前唯有一个孤寂的老翁,夜泊水村,卧闻雁唳。此联所写的萧条秋景,与上联的慷慨之词,似不相称,而这正是放翁的现状和其抱负的的矛盾。在这寂寞的景况之中,诗人所发出的是不甘寂寞的呼声。就诗人来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然而有志无时,找不到驰骋之地;但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依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天)。”(杜甫《秦州杂诗》)这首诗的主题正在于此。
注释《
1、燕然未勒:《后汉书 ·
窦宪传》载:宪率部逐北单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育山。
2、泣新亭:《世说新语 ·
言语》载:晋室南渡,“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qiao)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3、新亭:又名劳劳亭,三国时吴建,在今江苏南京南劳劳山上。
沧洲之春
202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