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是乐死人

(2022-08-19 19:03:17)
真是乐死人

由于我们是从五湖四海来到祖国的海防前哨,大多数同志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一切都是新鲜而神奇的。大海,就像是一位身居深宫的少女,等待有人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能露出美丽亘古的容颜。为了航行的安全,带兵的干部把我们每一个新兵都集中到船舱里,舱门有带兵的军官守卫,想出舱是很难的。甲板上一片忙碌景象,恐怕正在备航。突然间马达声轰鸣,但是还能隐约地听到指挥员下达的口令,瞬间仿佛感觉到船体在移动,嘈杂声逐渐隐匿在主机的轰鸣之中,我们开启了新的征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由于运输船渐渐远离港湾,海上风浪渐大,加之运输船吨位小,抗风力弱,风浪稍大点,海浪就会打到甲板上来,因此,为了安全,禁止我们到甲板上去这很正常。浪借风势,风助浪涌,船体上下左右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此时舱内的人都想往外跑,去呼吸新鲜空气,但是,舱门有人把守,很难出的去,我们只好服从命令听指挥,和大风大浪作斗争。
随着运输船离海岸越来越远,风浪也就越来越大,船舱里的很多同志开始晕船了,不少同志早就“交了公粮”,有的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强行往甲板上面爬。那些接兵的老海军也同样晕船,他们也都躺在船舱里不能动了,舱门洞开,不少人都陆续的跑到甲板上,我也是其中之一。船上的老兵对我们的安全非常关心,给我们寻找最安全的位置安顿下来,有时还给我们送点热水,还有的老兵手里端着水饺,要送给我们吃(晕船时再好吃的也不屑一顾),使我们第一次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有一位安徽老乡一边呕吐一边倾诉苦衷,自言自语地说:总想起来的,当什么海军呀,要知道是这样子情况,“一棍子打死我也不来当海军。”这就叫“童言无忌“吧!当一个人遇到极度苦难时,言辞偏激是可以理解的。据有关部门测定,80%的人都晕船,真正不晕船的人只是极少数,有的晕船太厉害的同志,一见到船就晕,他不但晕船,而且连码头他也晕,这不是耸人听闻,是事实。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定为“神经性晕船”。我的一位战友说,晕船——是集各种心理难受之和。
从船舱到甲板似有“咫尺两重天的感觉”,不知当天海上有几级风,几级浪,即使风浪再小,也是给我们这些“新兵蛋子”一个“洗礼”。我们常说,彩虹就在风雨后,那天有风有雨,但是就是没有见到彩虹,说明风雨还不够大。俗话说得好,山重水复,“十里不同天”,这话不仅显现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环境下,而且在深海大洋的气候条件下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你看,烟台山下柳暗花明,微风和畅;港池内外清波荡漾,鸥鹭翱翔;离开母港向远方,乌云低垂风雨狂;航行海中央,风骤雨打千重浪。这正是大海瞬息万变“十里不同天”的真实写照。
按常理来说,莘莘学子第一次和大海亲密接触,应该感到搏击风浪的快乐,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赞美翱翔苍穹,搏击风浪的海燕,展示青春的激情和浪漫,尽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才对啊!可是一切都出乎意料,此时的船上、海上,除了晕船而发出一阵阵百无聊赖的呻吟声,唯一能听到的是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和螺旋桨哗啦哗啦的推进。运输船是沿着从烟台至威海的海岸线航行,这是一条内陆航道,并没有前出到黄海深处,由于烟雨朦胧,乌云密布,沿途看不到绵延起伏的山峦,听不到“艄公的号子”,也未看到“上了白帆”的船只。突然我们惊喜地听到一声悦耳的汽笛声,拟似我们乘坐的船已经快进港了,紧接着信号灯向岸上的某个地方发出耀眼的光芒,对方也向运输船发来信号(所有这些我们当时根本就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应该是经请示,指挥机关批准我们船进港靠码头,信号灯发信号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直在驾驶台发号施令的那位指挥员,他也应该就是这艘船的船长了。紧接着又听到急促的铃声,指挥员又先后下达了几道口令,船上的所有人员立即各就各位,可能是进入靠码头部署。船员们训练有素,紧张而不混乱,镇定而有秩序地操作,靠码头部署立马结束,他们圆满完成了这次运送新兵的任务,个个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时间大约是8月12日下午6时吧?时过境迁,现在我也想学着填一首词,以纪之:



清平乐

黄海踏清波

浪花飞溅,   撩拨雏海燕。   烟台山上风雨疾,
惆怅激情深谙。         
 黄海平生初识,  六十海里巡弋 。 乘风扬帆
西楼*,      清波濯泽帘沟*。

注释:

1、西楼:特指我们驻地黄泥沟旁的“四眼楼”。
2、清波濯泽帘沟:指山谷飞瀑清泉濯擢黄泥沟的情形。





沧洲之春
2022年8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