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南塘秋

标签:
杂谈 |
采
莲
南
塘 秋
—— 读《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江桥头渡。
日暮伯勞飞,
风吹乌桕樹。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田。
开门郎不在,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四句为一节,好读、好记、也好懂,是乐府
民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很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统揽全局,其中心思
想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情窦初开的爱恋之情。作者深入浅出地用精细的笔
触,刻画了一场“曼丽宛曲”、“情靈摇荡”的爱情交响曲。以“折梅
寄江北”开篇,借“采莲南塘秋”铺成,用“贻梦到西洲”落幕,给读者
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 是喜剧或者是悲剧?
我喜欢“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一
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曾经化用过,给我印象极深。
《西洲曲》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卷帘天自
高,海水摇空绿。”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作者笔下的“水”,到底
是“海水”还是“江水”?这样的争论大可不必,即便是西洲在武汉,離
大海还很远,看不到海水,但作者用“海水摇空绿”作比興也是很正常的,
这或许就叫作“革命的浪漫主义”吧?在一篇文章中一定要把每一个人,
每一物都去“对号入座”,那未免太“形而上学”了吧?况且文学艺术的
情节是允许夸张、虚构的,否则哪里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不朽金句?
—— 读者
前一篇:认识你自己
后一篇:七夕----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