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千禧年”的旧日记,思绪便在那段岁月里盘桓,久久沉浸其中。那年事务繁杂,春季尤甚。凡是在意的事,其时总是全情投入。岁月推移,往事早已如烟般淡去;那些曾在意的人,几十年熙攘间擦肩而过,终成彼此生命的过客,各安天涯。许是习惯码字的缘故,总有种情结萦绕——若不写点什么,内心便寻不到那份安稳。
“千禧年”4月8日上午,关于“CHANG
ZHONG FEN”负责人竞聘的事,便是今日想诉说的旧章。
那是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初试啼声,新鲜得带着点“刺”。彼时,全国干部竞聘尚在浅水区摸索,多囿于中层以下,谈不上“顶层设计”。“CHANG
ZHONG
FEN”作为单位的三级机构,成为一块无碍大局的“试验田”。二十多年倏忽而过,这制度虽未消亡,却已迭代升级,不复当年粗粝。它敢于挑战更高职位,以专业化、职业化融入用人框架,蕴藏着当年未有的利落,也具备了市场化的契约精神。我们那次竞聘,顶多算是制度转轨时的一个“雏形”,一道浅浅的时代辙痕。
(与同事游览万佛山留影。摄于2000年4月23日)
“CHANG ZHONG
FEN”坐落于省城第一街——长江路中段,坐南朝北的门面。自1993年10月成立起,至2000年已历经两任负责人。起初皆道其地段金贵,周边单位居民密集,业务理应红火。没承想七八年过去,竟落得一片沉寂,连空气都透着沉闷。反复思量,“病根”或许在人。恰逢人事制度萌生变革之意,便将扭转局面的指望,押在了这场负责人竞聘上。
我那时是单位在合肥的二级机构负责人,与另一位负责人ZL,心中都存一份期待——若能借此竞聘开个好头,终归是桩喜事。当年的动员报告,纸质已泛黄,至今仍夹在旧日的工作笔记里。报名的有九位,八男一女。在女同志占多数的单位里,这比例像面镜子,映照出彼时男同事们站出来的勇气,似乎比女同胞们更盛些。竞聘结果最终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确认,胜出的是一位名叫WP的年轻人。
(参与同事的婚礼。摄于1998年)
“CHANG ZHONG
FEN”的故事便由WP续写。他是个爱琢磨的年轻人,脑子活络,也放得下身段。说实在的,那时他颇为青涩,对新岗位的认知多停留在向往上,实战经验匮乏。只能凭着一股子认真劲儿,硬着头皮接下担子。两年后我调离时,“CHANG
ZHONG
FEN”的工作面貌依然沉闷如前,未见有多大起色。但我看在眼里,这两年的历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WP对外有效沟通的门道,也激发了他处理复杂事务的潜能---这为他后来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上的出色表现所验证。确实,人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尤其心智,是人的心理和智能的综合表现,其成熟与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影响。
再往后,“CHANG ZHONG
FEN”迁了址,门面也扩大了。又有几位负责人相继“空降”这片战场,各显其能,终究未能打开令人期待的局面。渐渐地,微词四起,说这地方是个“埋没人的坑”。原负责人WW,随WP就任而黯然离场。他也是参与那次竞聘的九人之一。两年多后,WP也因业绩未达预期而调离。接任者及其后来者,皆因相似原因先后离场。最终,“CHANG
ZHONG
FEN”以迁址之名另择他处,续写新篇。这些先后离去的人,命运各异,有的就此沉寂,有的则开启了新的航程。
我曾思忖:省城第一街长江路中段,早有多家同类大型机构盘踞,市场格局已定。“CHANG ZHONG
FEN”门面狭小,层级不高,既无独特产品,亦乏上乘服务,无论信誉度还是吸引力,皆难与强邻抗衡。再者,此段长江路并非新兴商业中心,多为风雨飘摇的商企或零星小店。“CHANG
ZHONG
FEN”在此勉力维持已属不易。希冀它能有大进展,以小小三级机构的体量匹配“省城第一街”的盛名,确乎是想多了,甚至是一厢情愿。
(与同事游览万佛山留影。摄于2000年4月23日)
时过境迁,有些印记却总留在心底。那个竞聘的日子,那些人的浮沉,那个小小机构的兴衰存亡,像一枚褪色的邮票,贴在“千禧年”的时光信封上。偶尔翻检出来,仍能嗅到当年的气息。想必那些与我一同走过这段岁月的老同仁,翻开早已尘封的记忆,心头也会泛起相似的涟漪吧!
作于2025年8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