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日饭篮

(2025-07-15 10:35:53)
标签:

情感

文化

杂谈

教育

分类: 随笔
       昨晚妻刷到一段芜湖第一街老中山路街景的视频,忙递上给我看。许多熟悉且又斑驳的门楼与招牌一一掠过。一位故乡人的语音从视频里煽情地问道:“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喉头一颤,脱口便是“送饭!”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是在苦痛处生了根。“冬日饭篮”何尝不是?!
冬日饭篮
                                                 (夜色下的芜湖古城长虹门。摄于2021年4月19日)

       中山路是芜湖最繁华的商业街,以前是,现在更是。只是我们那时与逛街无关。上世纪5、60年代,做了一辈子会计事务的父亲就在中山路中段某商企工作,这是家专卖照相器材和缝纫机的商店。“文革”开始后,五人的财务室,有二人“造了反”,有二人“被造了反”。独剩政治面貌处于“灰色地带”的父亲,默默承担了全部事务,隐忍不言是唯一选择。为保持单位经营正常运转,一些工作在中午或带回家做已是常事。

       那时没有正常的退休制度。父亲已60岁,有心血管疾病,身体虚弱。尤其冬季,严重的呼吸系统毛病,不能外出正常活动。那时没有什么食堂,更无外卖之类。中午给父亲“送饭”是最优的办法!其时,我正是十二、三岁的活蹦乱跳、体力充沛的年纪,也逢“文革”学校停课闹革命,有的就是时间,“送饭”正当时。

       每天上午母亲在家做好饭菜,用一小菜篮子(那时没有保温桶),里面铺上旧袄子,将饭菜盒各自安放在篮子里,再用袄子紧紧盖上,俗称为“饭篮”。我就提起饭篮上沿河路,快步走在堤埂上(堤埂上行人少)。到了中山桥,右拐步入中山路,直至父亲所在单位。一路目不斜视,眼内没有“西洋景”,只有目的地。途中曾发生过什么?也是难以言说。不到半小时,便能到达父亲单位,让其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我的头上早已冒出了白气。那个年月,商业单位中午也关门停业。待父亲吃完饭,所有饭菜用具原样放入饭篮中,拎起便快步往家走,我的肚子早已咕咕作响了。偶尔遇到父亲单位领导在场,父亲还自觉将饭篮打开,让他瞄一眼,意在接受检查。小小年纪的我,此情此景让我见识了成人世界的“低头”。

       如此“提篮送饭”,无论雨雪阴晴,一天一天又一天,直至送走了一个冬天。 如今中山路早已成霓虹璀璨的步行街。看着老芜湖中山路的视频,泛黄的记忆里,当年冬日提篮给父亲“送饭”,在沿河路堤埂和中山路人行道上的疾走,额头冒出的热气,急急赶回家的饥饿。这些过往一幕幕,怎能忘却!

                                                                                     作于2025年6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季的池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