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故乡的饮食,抖音上现有多人操着纯粹的芜湖话,数落着城市各角落的美食,给人以有趣有盼有想。作为老商业城市,对外开放度一直较高。市场活跃,交易灵活,创设或借鉴外埠美食的动能历来就比较大,而且亲民接地气,造就了市民好口味。几十年走遍本省各地,还是眷念故乡的饮食。

(芜湖古城的长虹门)
上篇说及唇齿留香的鱼虾,是刻在舌尖上的乡情。自古芜湖就依仗着青弋江乃至长江讨生活,
鱼虾水产是主要食材。从小就有记忆,芜湖的虾仔面非常有名,说句文学语,就是烟火气里藏着的温柔。多家老店都有。其制作相当讲究,一碗面,其汤是用老母鸡和骨头长时间熬制出来的,撒上江河青虾的虾仔,入肚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看似普通,却能融进江河的风,贴近人的味蕾。吃上一碗便不可忘却。每当想起,瞬间思绪便回到青弋江畔的烟火人间。
那年,与妻陪同岳父母游览芜湖旧地,在“北门酒楼”点了份糖醋鳜鱼。岳父是浙江人,与我祖籍同在一处,非常喜于这种口味。那盘鱼上来整个桌面都亮堂起来。红黄鱼身披着琥珀色的糖醋芡汁,点缀着青红椒丝、葱花,仿佛春色般令人垂涎。筷子触动鱼身,如同蒜瓣的雪白细嫩的鱼肉,进入嘴里,甜不腻,酸度温润,鲜味却在口中漫溢,酸甜回甘,久久留香。一口便尝到人间至味的欢闹。岳父的味蕾与江城的酸酸甜甜撞了个满怀。一段时间后回芜,再寻这家“北门酒楼”,却已关门,怅怅然离开。那抹酸甜味却成了永远的月光。
(糖醋鳜鱼披着琥珀芡汁)
记得是2000年的春季,芜湖长江大桥通车。那可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与单位一班同事到芜湖看大桥,顺便在江边的“野店”吃了顿家乡饭。那时还有长江三鲜之一的鲚刀鱼。这种鱼有洄游习性,每年春季由东海洄游至长江中下游产卵,也是江城百姓吃江鲜的好时机。鲚刀鱼肉质细嫩鲜美,清蒸、红烧均可。清明前后该鱼骨软刺细,油炸后口感特别好。我与在芜的家人同桌,吃得很嗨。不曾想离开饭店时,发现同事的桌上还剩有鲚刀鱼,很诧异。忙询问同事,方知许多非江边生长的人,不知此鱼为何物。《舌尖上的中国》有句话说得好,“有些味道,是地理密码,更是琥珀时光”。其时有些后悔未作普及,此言语倒使人有释然之感。鲚刀鱼因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多年前便进入濒危状况。2020年长江已进入十年禁渔期。但人工繁殖增多,只是滋味“不可同日而语”。但愿还能听到鲚刀鱼洄游的浪花声。
2025、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