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由市区迁至西郊居住,意在养老。这儿紧邻植物园和蜀山湖,与自然相邻。几十年来一直居住在“铁壁铜墙”中,滋味不言。这里视野开阔且如水墨画般地存在,时时可感受自然气息。日子飞逝,转眼都近五年了。可疫情三年,有二年时间都在外地与儿孙相伴。孙辈渐已长大,老一辈适时离场当在情理中。去年7月回肥,现已是次年5月。这10个月,与妻不急不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虽不精彩,可很实在。烟火气中度日,犹如修篱种菊,过着本年龄段应有的静养生活。诗和远方妙哉,更贵还是人间俗常!

(葱绿植物园和碧水蜀山湖---摄于2022、7、18、)
住在西郊,与外界少了搭接。偶在朋友圈发发游记花草,那是日常生活的掠影。浸透生活的滋味多是内在,颇有感受。这些年来,除了必须来往、必须见面的人以外,已基本远离了旧人旧事。倒不是刻意的疏离,但凡时空没有了交集,实在是缺乏与人见面的缘由,将就着行事好像也不是我的性格,打扰人更非我所愿。一些美好记忆沉在心底,往往比在人前说起更有意兴。一旦说透也就如同交代,再也无趣。更有曾经名利场之人之事,相见真不如相忘,无味之极。还有,老去的无奈,加之慢性病的侵蚀,身体状况逐年下降,也由不得你来去自如、行为从容。老了,宛如秋冬,不能纠结着春天开花季,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安宁,做你该做的事。“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能平心中壑”。
说来有趣,现有环境下新对识的人,不知我的过去;原有环境下的老熟人不知我的现在。这篇自述或许让与我有通讯关联的人了然,也好!说来也乐,在这西郊的偏地,我倒像是突兀落在了这里的外乡人,无拘无束,心境松快,完全不必在意惯常眼光的看待,随性随心很自在。还是妻晓义,与左邻右舍常有招呼、礼仪、问候。我是享有了她创立的和谐氛围,谓之倚妻行。妻有放下身段融于大众的自然力,这既是职业成就的习惯,更是性格本原所致。这与我不善于或是不喜于和群体相容的性格形成了巨大反差。有了这种弥补,相当于一种保护,也可使我肆无忌惮地保持原有秉性。
所在小区很大,是合肥市较早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常住人口万人以上。曾分作三期建设,一、二期的住房是多层,三期建设的是高层。由南到北,楼层是由低到高。我所住的楼是三期,属于高楼层。西窗、北窗面向葱绿的植物园和碧水依依的蜀山湖。而这也正是当年购选房的初衷。此房于2008年购买,2010年交付。购买动机是适儿2009年将在外地求学毕业,不再赴境外深造。购此房以为其回肥工作、成家所用。不曾想是一厢情愿,人家早已立意在外打拼,让家乡成为了故乡。因此该房便成了我们的改善房。房屋装修好,一度空置。我常来此,仅仅利用书房这“琅嬛福地”,读读书,打发时间。也吭吭哧哧写些文章,让怀旧情愫付诸文字,辛苦并快乐着。有那么一点“日拱一卒,久久为功”的意味。(待续)
作于2023、5、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