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依

标签:
杂谈情感文化 |
分类: 随笔 |
大凡老之将至,基本物质生活无虞,生活质量的高低,说到底还是文化上的差异。有了诸如“琴棋书画诗酒花”等伴随,生活便有色彩。只是要活得真实,符合自己,附庸风雅只会贻笑大方;人的性情难以改变,这对老年生活有影响。从小在家约束颇多,长成后豪放不足拘谨有余。故崇尚没有太多拘束的生活。保留了一点至今未被磨去的书卷气,只是有点浑噩。天生木讷且不善于与人沟通,喜于做自己爱做的事。凡此种种,也基本勾勒出我适于“独往独来”的神形。
老之将至,总会在过往与现实中徘徊。贫穷的童年、动乱的少年、茫然的青年、坚韧的中年以及有闲又悠闲的现代生活。“往事依稀浑似梦,点点滴滴到心头”。再想想父辈那种没有尊严、战战兢兢、毫无乐趣的灰暗生活;看看儿子有滋有味、奋发向上的朝阳生活。三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令人感概万分。用文字表达的冲动油然而生,将我的记忆变成家人以及后人的共同记忆,陡然间成了一种责任。
那年5月底,适儿由京出差来肥,与他妈妈都担心我无所事事蔫了。极力撺掇我拿笔写点东西,确是切中命脉。善于游走网络的儿子,不由分说便选择了新浪博客这个平台,说其人多面广,互动性好,非常适于我使用。对此,我是全心接受,满心喜欢。毕竟做些舞文弄墨的事,还是有意义的。在熟悉博客使用的同时,也在思索着开篇写啥。记得那段日子吭吭哧哧全心用力写了篇几千字文,题名就是“心有所依”,于2014年6月22日鼓足勇气发在了博客上。现今看来很青涩,可当时觉得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毕竟起了步,上了道,有了方向。
冥冥之中似有定数。正待我往下进行而苦思时,我的四姐由芜到肥,将我在芜湖生活时的所有日记本带到了合肥。1978年9月离家时,我将它们放在一个铁制的小箱内,锁住了过往的岁月,心已飞向了新时代。几十年来从没有触碰过,淡忘或任其消亡曾是我的潜意识。老家几经搬迁,尤其妈妈去世已近20年,家都没有了,我那可亲可爱的四姐还将此物完整地保存到现在。这厚重的手足情谊,暖透吾心。
这些日记本,记录了我上中学以及下放农村的生活、感受以及一些稀里古怪的想法,时间是1970年---1978年。写日记的习惯养成是从1970年1月父亲去世的翌日开始。那天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打开浏览,遥远中透着生分。越往下看,尘封的记忆犹如开闸之水,势不可挡。待我抬起头来,窗外暮色已浓,不远处的董铺水库已是水天浑然一体,远近高楼也已是万家灯火。暗自舒了口气,似乎凝心动笔已在路上了。新浪博客上将会留下我经年累月的足迹了。2014年
2015年是我的花甲之年,外甥女熹儿给了我一个惊喜,即是与出版社联系,拟用出书形式表达其庆。为此,我忙乎了好久。将一年所写的博文按照要求重新撰写与整理。因是从故纸堆里发掘的内容,书名也就成了《故纸有意》。为此,得真挚感谢博客不可估量的催生作用,以及对人怡情养性的陶冶作用!
八年过去了,早已将新浪博客作为精神所寄所托的家园。近些日子,博客的一些操作的确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我们也深知目前其处境。言而总之,新浪博客的安好,便是我们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