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塔和石经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随笔 |
云居寺到了第三院落,右转有条方形青砖铺就的小道,二旁密密的竹林,清雅静谧。竹林中熊猫雕塑栩栩欲活。小道正前方便是云居寺的标识---北塔,又称罗汉塔、红塔,是北京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塔形制为独特的钟鼓楼式,砖瓦结构。内有蹬道可上通高34.2米。金刚宝座式塔基为隋唐所建,塔身断代为辽。塔上转雕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塔四角各有一座唐代方形小塔,七层,汉白玉材质。有明确的纪年,分别为唐景云二年(711年)、唐太极元年(712年)、唐开元十年(722年)、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塔内壁上雕刻有佛像。四塔与北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不可多得的塔群。
北塔以南是云居寺的“三公塔”。由北向南(即由前到后)分别是清朝溟波、圆通、了尘三代主持的墓塔。形制为砖石结构喇嘛式,石雕及砖雕非常精美。据记载,三位大师佛法造诣高深,对云居寺清代振兴贡献巨大。
云居寺第三院落左转,便可看到一座与北塔对应的南塔,明显为新造之塔。旁立有一牌,记述了原址南塔由辽代沙门细坦发心修建,举高30米,十三层密檐式,砖瓦结构。与北塔对峙。静现法师秘藏于雷音洞内的佛舍利曾藏于此塔,故称释迦佛舍利塔。此塔在1942年毁于日军炮火时,塔心中脱落(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上面“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碑记;成为发现辽、金石经的重要线索。现南塔前有一《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
南塔左后便是坐落在石台上的开山琬公塔。静琬大师是石经创刻者。据《静琬大师塔铭》记载:同理大师于辽代大安九年(1093年)专为供奉琬公灵骨所建。琬公塔通体为石结构,高6米,形制庄严、肃穆。塔身东面正中有“开山琬公之塔”的铭刻。尤以仿木结构的三层角中跷塔檐,以假乱真,独具匠心,是辽代雕刻的精品。
琬公塔右侧有一石碑,立于明万历壬辰(1592年)。质地为青石,螭首方座,首身一体,通高4.21米。共计1353字。碑座上二龙戏珠、灵芝、海水江涯等图案雕工细腻。碑文主要记述了达观真可大师被静琬大师刻经精神感动。在慈圣太后的资助下赎回塔院和朝拜雷音洞发现佛舍利的经过。
由琬公塔下行便是恒温恒湿的石经地宫,这是1999年专为回藏辽、金石经所建。坐落在原石经出土穴之上,为地下窖藏式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内部分为密闭式石经主储藏室和开放式参观廊。10082块辽、金石经按出土时的顺序摆放,分为六层二十一列。
云居寺地宫内保存的石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享有“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的美誉。
步出石经地宫离开云居寺,回头看向石经地宫以及开山琬公塔是在一条线上,并于南塔共在一个画面。特拍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