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随笔 |
钟鼓二楼相距百余米守望,中间是文化广场。外观上看,巍峨雄壮,极有气势,不愧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几经毁建。现存的建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鼓楼原名“齐政楼”,也是几经毁建。现存的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我们先登钟楼参观。随其导引,步入楼内东北角一小门,是通往二楼的70余阶的楼梯,每阶足有50公分高,真令有一定岁数的人生出畏难。只能自我鼓气提劲,缓缓上到二楼,也已是气喘吁吁。

上得二楼,一口悬挂着的巨型铜钟便赫然入目。此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壁厚0.12--0.245米,重达63吨。堪称“古钟之王”。 


鼓楼二层有不少可看之物。作为古都报时中心,必须要有精准的计时器。陈列的有柜香漏、碑漏等,其精致令人赞叹不已。
游人瞩目的还是大厅内那二十五面更鼓。这是仿清嘉靖年间的尺寸而制。最中央的那面大鼓,表示的是年,24面较小的鼓则为24节气。观赏时正逢击鼓表演。25人身穿上白下红服饰,腰系黄金绸带,手持鼓槌,在主鼓手的引领下,开始了有韵律的擂鼓表演。此刻鼓楼二层是惊天动地,甚为壮观。一旁的游人看得是出神入定,分享着这不多见的精彩时分。
鼓楼二层的南面有一非常显眼的破鼓,这是清末仅存的使用过的更鼓。该鼓直径1.4米,鼓高2.2米,系整张牛皮蒙制的。鼓面有多处刀痕,是1900年八国联军留下的。文物遭致损毁,万幸的是钟鼓楼建筑未被烧毁。
北京的钟、鼓楼报时直至1924年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结束。自此,“晨钟暮鼓”封存在老北京的温暖迹忆中。1984年大规模修葺,鼓楼于1987年、钟楼于1989年分别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