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记在京事(九十一)--余兴观月坛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看了前三,绝无丢下月西之理。已知月坛历史上存在感最弱,境况最不济。至今虽在修复,也只有部分还原,最主要的仍不见踪影。5月17日午后,乘余兴去观月坛,以尽不了事。
与日坛同样,月坛也早已成了公园。孟夏,红瘦绿肥季候,处处树木繁茂、草丛丰满,公园内密密匝匝一派绿色丛林。游人步入其间,闲情别致,自有一番悠然享受。
月坛原名“夕月坛”,位于京城西城区南礼士路西、月坛北街路南。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与日坛同期。是明清两代帝王在秋分日晚9--11时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祗之处。清末祭祀活动停止日渐荒废。日人占领其间树木被砍光,所以月坛难以见到像日坛内那种历经沧桑的古树。
月坛古建受损严重是在WG期间。许多建筑顶上的古饰被砸,地面上古物件能毁尽毁。就连钟楼的大铜钟也被送到冶炼厂。大部坛墙也被拆除用作私建。月坛内驻扎部队的地方,古建才得以保存。目前月坛保存完好的有天门、钟楼、具服殿等古建。
1969年月坛修建的电视铁塔,目前还在月坛方形壝墙内,墙围得严实,看不到内里任何光景。只看到高耸入云的铁塔,见到月坛方形壝(wei)墙正东的三门六柱的红色棂星门。多么期望能从棂星门步入古祭坛。至少目前还是奢望。
月坛于1955年被辟为公园。1983年将月坛以南的果园改建为邀月景区并入月坛公园。于2004年整体改造,分为南北二区。北区,参照《大清会典—夕月坛图》,恢复了古祭坛的完整格局。南区,运用传统园林手法,以“月”为主题,展现“月”文化。这种“虚补”想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南北区之间有墙相隔,但有门相通。2010年9月21日晚(中秋前夕,秋分是23日),月坛公园曾在仿古的祭台上,举行了皇家祭月礼仪,并用鸣钟方式以示祝福。2011年9月21日晚8时(秋分是23日),祭月活动完全参照清朝记载的典礼进行,“皇帝”到具服殿更衣,再到拜月台三叩九拜,重现百年前盛大的祭月仪式。
作为游客,自然期盼能看到恢复如初的夕月坛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