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散记--台岛行(一)

标签:
旅游 |
分类: 随笔 |
日月潭,是一海拔七百多米的水库,湖面7.73平方公里,略大于西湖(6.38平方公里)。位于台岛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曾于2006年去过。其时内心琐碎,见趣庸常,有些体验也转头成空。这次随外甥女熹儿重登台岛游览,闲人有情绪,总想读出悦己的风物,再用文字趣味自己。
9月17日晚住日月潭大饭店。该店与涵碧半岛的背面隔水相望。导游小江从台北将我们送至宾馆便自寻住处。共进晚餐时问道:住哪儿?他笑而不答。我便嬉笑着说肯定住涵碧楼了。听此他夸张地往下一倒,说将车卖了吧。引发众人一顿笑声。那段路上,不时可见有“此生要住涵碧楼一回”的横幅或口号。对富豪们极有煽动性!
有传说,JJS兵败退守台岛,思乡思亲,视日月潭为家乡山水。将涵碧楼作为行宫,所在半岛便成了军事管制区。为感母恩,除在日月潭畔954米高的沙巴兰山顶建慈恩塔外,还在拉鲁岛(其时还叫光华岛)上的庙宇里供奉着其母的牌位。每每思亲便于凌晨乘船上岛拜祭,天亮前赶回涵碧楼以避早起的渔人。涵碧楼前,JJS及一班“大臣”也常是面对日月潭”把君衫袖望垂柳,两行泪下思故乡,”满腹乡愁,更多的还是失意。
所住饭店背面临水建有不足二米宽的栈道,专供游客骑车或步行欣赏湖光山色。那天早起与妻饶有兴趣地沿湖行走,神清气爽。静谧的湖畔,没有人间烟火,只闻秋虫鸣唱。虽是中秋已过,日月潭环山不见花黄树红,仍是满目青翠。湖面轻烟缥缈,温情脉脉。远处有一小船似在应景般地撒着渔网。一副让人不忍移目的水墨画。寻得一个好去处摄下如下画面。那天将此图发至朋友圈,题名是“日月潭的清晨。早安!”有知青朋友回应:“薄雾轻纱待晨曦”,所说贴切,与此图极为相合。也就用它做图名了。
日月潭中心的那座小岛,是世上最小的岛屿,但却是日月潭最有说头的人文景观,现已成日月潭的地标。上次来还可乘船登岛体验。岛上绿植一片,已无高山族之一的邵族祖灵遗迹。可象征邵族子孙世代文化绵延不绝的茄苳树长势蓬勃。这次来已无登陆小岛之说,只能远远地看了。船行近前感觉小岛愈发地小,况且小岛四周采用植物浮游装置以扩岛面视觉。

小岛原有数公顷之大,上有邵氏家族原住民居住,并有庙宇碑石。上世纪30年代日据时代,拦湖筑坝建立水电站,水面上升,小岛只剩一公顷大小,再无人烟。直至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岛上所有建筑被震碎,所有龙柏树也被震倒不再存活。小岛下沉愈发变小,岌岌可危。小岛的名字也多有变化,原名为“珠岛”,日人改之为“玉岛”,抗战结束后改为“光华岛”,大地震后定名为“拉鲁岛”,邵族也正式被归类于台湾原住民族。现邵族人口大部集中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仅存数百人。乘船前去游览,原住民早已汉化,与我们毫无不同。只有码头还有几位身着邵族衣物、唱着邵族杵歌的男女在招揽着毫无兴致的游客。
观看拉鲁岛最佳位置则在日月潭畔青龙山玄光寺前。那天下午,晴空万里,视觉通透。可见蓝天下一汪碧水中,惟有小岛孤零零,犹如漂浮的一颗珠子。此景也只有此处有。对岸涵碧楼所在半岛也清晰可见。湖水与环绕的青翠山峦构成一幅绝佳的山水图。我们在此留下合影。熹儿的儿子尚尚就是不肯“入伙”,跑到碑石的另一边倒格外引人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