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的人和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纸有意 |
极想说说街道的事情,这是社会最基层组织。
街道的作用,在我的记忆中,是在文革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对每个家庭可说是无处不在发挥着影响作用。尤其是年轻人找工作,如果你不下放,就必须在街道上寻找出路,让其推荐;家中有人入党或是提干,所在街道则是一个外调的重要场所;甚或找对象,对方了解家庭情况等,也是通过街道;有人在单位被整,欲收集整人材料,街道也是一个寻找罪证的好所在等等。因此,街道主任的身价倍增,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我们所在那个街道的主任,是在其儿子在水中救人牺牲,被评定为烈士后担任的。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走上这个岗位,政治意义远远大于职务意义。她的身旁自然会围绕一大批有所求的人。因为没有文化,不会掩饰,赤裸裸的表现,最能反映人的本性。这里,只想说一个人,一个小人物,一个与我们生活太近的人。
三妈妈家原有东西二屋,后被街道或是房产公司收回了东头的一间。而这间给了一位仇姓的人家居住。这家夫妇有三个孩子,还有一位妹妹,共计六口人居住在这间屋内。这位姑姑没念过什么书,20几岁了,很胖的身材,脸上还布有散落的麻麻点点,靠打着零工帮助哥哥生活。因为要依赖街道推荐招工,所以是整天依附在街道主任的身边。做得最能讨好的事情,就是不断汇报我们几家的情况。而街道主任对我们几家不大能和她靠近,情感上很有空隙,所以很想通过她了解我们这些成分处于边缘人家(解放前都是行商的)的情况。这么一拍合,可就难了我们几家人。首先是说话再也不能有话就说了,还得想着说。这很使人憋气的。几家人一起说说话,这位姑子常也凑上来,听听在说什么。几家人的事,也瞒不过她。所以,街道对我们几家情况是相当熟悉。
恼人的是,这位姑子对她家对门的三妈妈家很是用心,是她汇报的重点人家。记得有次,三妈妈家打扫卫生,不小心将宝书台上的毛主席瓷像打碎了,一家人吓傻了。这位姑子突然就出现在三妈妈家中。一家人全跪在地上,久久不敢起身,嘴里不断地喊着:我们请罪!我们请罪!是向毛主席请罪,还是向这位姑子请罪?大概二者都有。姑子看着这一家的可怜情景,或许动了恻隐之心,老半天后说了句,不是故意打碎的,自己请罪就行了。意思是不向街道汇报了。三妈妈一家犹如大赦,谢恩声不绝于耳。
由于姑子在街道和我们几家间的“穿针引线”,我们是明显感到敌意增加,不信任度增强。只能处处小心,唯恐有什么把柄落在人家手里。有二件事我记忆很深,一是街道敲锣打鼓到三妈妈家。为何?祝贺他全家下放农村。这对三妈妈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不亚于致人于死路。理由是三大大没有正式工作。其时的一句政治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一手做得很绝,很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很光明堂皇。可怜的三妈妈家,没有任何求助,只能用无言无行回答街道的要求,也是用着无言无行顶住压力。一段时间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我们都松了口气。二是我被传唤到派出所。有次,这位姑子的侄子,和我一般大,在家门口与人打架。群众专政指挥部的巡逻之人来到后,用手中的“专政棒”(即是那种二头涂上白色,中间涂上红色的圆木棒)对着她的侄子,意欲要打他。我在一旁,忙不迭地拦住,不让棒子落下。后来这事汇报给了街道,打架的人没事,我倒被传唤到所属的派出所接受处理。理由是:抢专政队的“专政棒”,胆大妄为。全家人都很清楚这是街道故意找茬修理我,可还真没辙。兄长怕我在派出所被人无故遭打,就呆在那里看着。正巧,兄长的一位同学作为群众专政队员,正在该派出所参与群防群治活动。见到我和兄长,稍微了解了一下情况后,便说回家去吧。以后不要参与街道矛盾就是了,一席话也是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莫名其妙来,也是莫名其妙回,这也是一个阅历吧,这就是江湖!
小时候的一个事,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有趣。家有不听话的小孩,或是夜间爱啼哭的幼儿,父母总会用一句话吓唬他们,就是“老汪来了”,于是一切安静下来。老汪何人,竟有现在版“大灰狼”的功效?老汪只是我们那片地区的一位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中年人,中等个,满脸的笑容,满身与人的亲和力。那时,这位名警可说是整日在小街小巷中串门,了解情况的同时,也在排解着各种邻里纠纷。由于他勤政,又很公正,百姓对他都是非常信任,所以有着很高的威信。所到之处,百姓都很欢迎他。除了对警察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外,言语中说起他,都有着发自心底的敬重,是政府的代表,也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保护神”,久之,便也成了“驱邪除恶”的化身了,于是也就有了吓唬小孩的“老汪来了”的那句经典的话。这不是传说,这是60年代初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以后我们这儿换了户籍民警,这句话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