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纸有意 |
(上接3月24日后)
1971年2月,五七中学的历史使命结束了,所属的三个中学恢复了各自原来的校名。各年级进行了重新调整,我们这个班被分到了二中。


这是一所完全中学,明显感到教学秩序井然,老师受过良好教育,全校有一种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文化氛围和有知识的气息,无形中有一种天然的吸力。进校门不久,我便发现自己挺喜欢这所学校。我家四姐曾也是这个学校的高中毕业生。
二中,座落在俗称的“鸡毛山”(可能以前是有一山丘,建校时削平的)。与五中很近,只有200米距离。进门就是有200米跑道的操场。正对大门的是一座新的三层教学大楼。其左边是一座二层L型旧楼,也是学生用楼。其右边也是一座二层旧楼,是老师办公和实验室所在。在这些楼的后面,有不少平房,居住着学校教职员工,还有学校的篮球场。
8连2排,我们这个班仍然是部队的编号。我们这个年级有六个班,教室全在旧楼。班主任仍是S老师,原由她教的语文课改为一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老师授课。她的课,使我们感到了差距,感到了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也知道了什么叫“误人子弟”。轻声而又诗意般地朗读课文、全文详尽分析和扩展延伸的阅读要求、文章的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等,无一不向我展示知识的魅力和求知入门的引领,不由激发起心底里已深埋的求知欲。其他科目的老师,有的相当棒,也有的确实差强人意。这是师资力量薄弱、还是大家都要有事做的无奈安排?不得而知。可能二种情况都有。
我们的班主任改教我们副课--地理。想必她当时压力挺大,心情也很糟糕,整日不见笑脸。也看得出,她教地理也勉为其难,上课时,一本教科书不离眼。一离眼可能不知讲什么了。一门课上完了,我都不知道上了些什么。这也可能与我的抵触情绪有关。在以后我对儿子的说教中,还告知他不要对任课老师有反感情绪,否则这门课难以学好。你是来求知的,又不是来考察的。好在那时学校和学生对教学质量,尤其是副科教学都不计较,学校那时也还没恢复到教研组一起写教案的时候,各教各的,二相无事。尤其地理课是开卷考试,师生皆欣然!
S老师拾掇不喜欢学生的心情可能是有增无减,仍在按着以前管理班级的思想对待全班学生。在做着同学们的思想工作的同时,喜于收集一些学生的“劣迹”,一有收获,或批评,或当众把我们说得灰头土脸,一无是处。她的一些“得意弟子”快乐而得意。我那时对这些无来由的事情已很不在意,也可说脸皮很厚了,从不往心里去。但我们这班同学却不乐意。表面上在学校都逐渐循规蹈矩起来,不再有多少顽皮令老师计较了,可暗地里做出了说起来非常好笑的事情。多少年后在饭桌上说给妈妈和家人听,笑得喷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