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记在京事(四十七)--游《团城》小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大假第二天,天气很好。一家三代于富卓苑附近乘14路公交车去北海。节日期间,北京到处都是游览人群。去公园还真需要勇气。
北海公园南大门西侧有一不起眼的小门,进去便是团城。以前来没注意过。此次经过时,还是适儿说进去看看吧。小诗越一马当先由蹬道跑了上去,我们紧跟其后。上得团城,三二座红墙琉璃瓦的皇家建筑、数十株勃勃生机似有灵性的古树映入眼帘,庄重、古朴、清爽,看得舒服。此处没几个游人,显得很安静。在仅1元门票的背面有个简介,玉翁、白玉佛、古树闻名于世。已知重点,乐乎!
玉翁,又名”渎山大玉海”,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此物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传说当年忽必烈在琼华岛广寒殿用以盛酒宴请群臣,豪放之极。得知是元代物品,有些在意。在京城溜达数年,所见所闻皆为明清时,作为元大都为何不见有甚遗留,总有些疑惑。今年5月游览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见识了京城元代仅存的一座完整建筑—白塔,感觉新鲜。直至游历了帝王庙,我才朦胧有了自以为是的答案。即明太祖朱元璋建历代帝王庙,对如同自己一统天下的历朝开创之主进行崇祀,包括歧视汉族的元世祖忽必烈。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于嘉靖年间在京新建了帝王庙,但至此罢祀了元世祖忽必烈。由此想到所有元代遗留免不了被荡除,顿有豁然开朗感。清初恢复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神位,这也可见不同民族处理历史问题的不同角度。玉翁曾在明代广寒殿倒塌后失落民间,也是在清乾隆年间找回并置于了团城。
承光殿右侧一20余米高的油松,便是被乾隆帝封的“遮荫侯”。该树已有800多年,仍枝叶繁茂,大有独木成林之势。只是现需有支撑方得安全。同期的白皮松(俗称”白袍将军“)长势良好,仍显郁郁葱葱之状。
承光殿为团城的主体建筑。可惜只能在门口探头看看而已。虽有白玉佛,不得近看,更不可拍照。
回来查百度,得知团城的来历。起始是辽代开挖湖泊堆积泥土形成的水中岛屿,称“圆砥”。金灭辽后,得到扩充,其上建一殿宇与琼华岛的广寒殿相望。至元元年,忽必烈建元大都城,以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分界地。在团城上,建成了仪天殿,并在小岛四周围起了石墙(当时团城还四面环水)。改名为“圆城”。明代以后,团城有了很大变化。永乐十五年,重修仪天殿,更名为承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看灯火。团城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大石桥。环岛砌起了城墙犹如城堡,就此改名为“团城“。乾隆十一年大规模扩建,整修城墙,堆叠假山,增建了玉翁亭等殿阁,形成现在的格局。后慈禧太后在承光殿中供奉玉佛,团城又变成了佛堂。由此可看,团城在不同时期,因帝王喜好或所需而具不同作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惨遭不幸,衍祥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
建国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为“团城”一游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