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2017-04-28 10:42:31)
分类: 游记

    3月22日上午八时许,离开上饶前往武夷山。途中大雨,我们打着双闪、放慢速度小心前行。

武夷山是青山碧水之地,为我国著名旅游胜地。因身体缘故,多年我都未游览过山区景点了。只是武夷山的茶树王大红袍太引人。一行合议先上天游峰,再走大红袍。在同行人攀登天游峰之际,我徘徊在景区入口到天游峰登山处的那段路上。天仍在下着雨,或大或小。打着伞,穿着特制雨鞋走在山谷里,沿途是草地和成丛成丛的竹林,经雨水洗刷,翠绿油亮。步入其间,身心似在被洗礼。经过那座桥,雨后的溪水碧悠悠的,正湍急地流向远方。雨中的群山青青的、水淋淋的。见一茶社,好生喜欢,忙坐下喝起了武夷岩茶,好不惬意。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碧水青山的武夷境地)

武夷岩茶,因其外形呈乌黑龙形的条索状,也就有了乌龙茶之称。这种生长于山谷岩缝之中的茶树,其鲜叶经半发酵加工出来的青茶(绿叶镶红边),天然就具有岩骨花香,雅称为岩韵,甘馨可口,回味无穷。自问世便为人喜爱,列入我国的名茶。已被神化的“大红袍”则是其最高代表,茶中之王的美誉。大凡对茶有些许了解的人,对“大红袍母树都有“顶礼膜拜之情结。这次到武夷山,观赏这道奇树奇景自是在首位。

同行人从天游峰下来,我们会合后便开始了九龙窠之旅。这是武夷山的中心地带,一条悠长的峡谷通往大山的深处。天仍在下着雨,时而大时而小。我们走在一条石径小路上。或是下雨的缘故,沿途多是流得极为急促的溪水,汩汩有声,时不时溅起水花。山谷中松柏成林、竹海连绵,走过处,满眼都是湿漉漉的翠绿。峡谷二侧多为不高却显突兀的峰岩,想必是九座,故有九龙窠之称。不难看出,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独特。依山岩而植的茶树,终年日照时间很短,只有中午直射那会儿的时间;峡谷中,谷底冬暖夏凉,一年中适合生长的温度时间较长,而且四季温差较之其他地方小;谷中雨水充足,水汽极大,常年处于云遮雾罩中。现在的石径旁稍有空地之处,都被当地的科研人员扦插了茶树的苗圃。正是利用着茶树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而培育着新的品种。而久负盛名的“大红袍”母树就根植在九龙窠峡谷的最深地步的悬崖上。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峡谷石径小路)                           ( 峡谷内溪水淙淙)                  (峡谷二旁突兀的峰岩)

此地也叫天心岩,周围的村庄原名叫作天心大队。当你来到这里,若不是观看者多或是标有大红袍的崖刻,那乱糟糟的几颗茶树恰似一堆野草,绝不会令人多看一眼。


闽赣行随记(六)--拜谒茶树王“大红袍”                                                   (已成神话的大红袍母株茶树)                                          

就这么几颗茶树,多少年来都是作为国宝被保护着。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曾有过当兵把守的记录,解放后当地政府一直指派专人常年看管。21世纪后被福建省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为重点保护对象。2003年这几颗茶树被当地政府投保一亿元产品责任保险。这几颗茶树于2006年前一直采摘鲜叶制成国中瑰宝,每年产量不过几两。坊间曾有传闻,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送其四两,竟有送半壁江山之说(年产八两)。20世纪末,20克大红袍母株茶竟有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记录。这些都表明其极为珍贵罢了。2006年停止采摘,并于2007年10月将于2005年5月3日最后一次采摘的母株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赠送给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                                                       

那几颗母株大红袍已成了神,专供人瞻仰。因此是现今旅游最好的自然与人文并存的景观。我来了,作为学茶而不干茶事之人,就此似也了了一个心结。

                         作于2017、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