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记在京事(十五)--穿过东交民巷
标签:
杂谈 |
2月23日,周四。天气很好,阳光下暖意融融,一步入背阳处便阴风嗖嗖,寒冷得很。今天的去处是毗邻紫禁城的东交民巷。有人说过,它是北京最有历史泪点的一条街。想必是东交民巷曾是各国的使馆区,也是各列强国的兵营,在弱国无外交的清末,这里记录下了太多丧权辱国的事。
东西向的东交民巷,长约为1500余米,据说是北京最长的胡同。西边入口在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边出口即是同仁医院,相交的是崇文门内大街。北方说巷子,与我们南方说的相距甚远。意念中巷子仅供人以行走,充其量可拉板车。而京城的巷子那可是双向汽车道,只是与大街相比显窄罢了。不过,东交民巷在建国后历经了几次改建,有所变化。
东交民巷,历史上曾为粮食交易之地,故名为东江米巷。明清二代时,因紧邻紫禁城,成了王府官署之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天津条约》后,英、法、美、俄公使正式入驻东江米巷。其后相继有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奥匈等国在东江米巷设置了公使馆。各列强国为此修造了各国风格的建筑。如今这条街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区,乃为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建筑群,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一纸《辛丑条约》便彻底断送了整个东江米巷的主权。此时中国地图将东江米巷改名为东交民巷,而列强却将其名改为使馆大街。堂堂的中国土地上,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官衙。为此,各列强国在整个使馆周围建起高约6米的围墙,同时建了8座护卫的碉堡。同时迫使清廷开放了驻兵权。一时间,东交民巷成了各列强国的兵营,并明令不许中国的武装人员从此经过。在各列强国的兵营中,当属英国兵营占地最大、位置最险要。因为它的北墙斜对面就是紫禁城,墙上的炮台和枪眼正对着它。弱国无外交,坚船利炮的威胁,清廷丧失了最低限度的尊严。所以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举行入城仪式时,毛泽东主席特令进城部队必须要经过东交民巷,旨在向全世界宣告,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确为国人长长地出了一口恶气。
东交民巷前半段行人稀少,二旁停满了小车。整条街少有商业,大都是闭门的深宅大院,极有神秘感。许多大门上都留有一开着的小窗口,望过去总有一双对外张望的眼睛。这条街是重地,非我等人流连之地。穿过了东交民巷,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这段历史,勿忘国耻。只有强国强军,才不会让人欺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