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70周年庆
(2017-03-03 10:03:12)分类: 茗人况味 |
“高高凤凰山,青青阊江水。皖南祁门县,山高林密,峰峦起伏,常年云雾弥漫,可谓‘千里连峰匝,迂回出万寻’。春季到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大自然一派盎然生机。那坐坐相连的群山,远远看去,姿态各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茶山上的层层梯田、“之”字路,茶园中竞相吐翠的茶芽,盛开的杜鹃花,绿的、黄的、红的,交相叠映,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茶都“。
这是当年在70周年所庆的摄像解说词起始一段。
在我四月份还刚刚接手杂志之初,程所长就通知我,说随时要和他一起去合肥出差,为的就是所庆之事。那年月刚兴起摄像。农科院一班专事摄像的人兴趣大、积极性很高,一说起此事会乐颠颠地应承下来。待请来他们忙活了多天后,配合半小时的摄像就是领导非常关注的解说词的问题。为此,我和程所长多次上合肥,观看录像,商议录像解说词所要写的内容。我记得第一次上合肥写解说词时的情景。我和他住在一家距离农科院很近的旅馆内(还称不上宾馆),条件很一般,但领导完全不在意这些。只是催促着我抓紧时间,甚至连吃饭都是他从外买了便当回来我们一道在房间里吃,都不要我出去吃浪费时间。那时知识分子当领导的作风确是令人敬佩的,完全不讲排场,就是讲究做事。待我花了二天时间拿出初稿,他便坐在旅馆房间内逐字逐句阅读,我便外出买便当回来和他一起共餐。这样便审阅边修改,搞了四、五天我们才回祁门。一旦他想起什么比较重要的内容要补充,便会立即要我修改。可叹那时录像我们在祁没条件观看,只有上合肥。不断对照录像内容修改或增补解说词。程所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次上合肥都要亲自去,掌握事情全过程,绝不要其他人插手。待录像解说词定稿,又去请人配音。程所长挺有眼光,议论中立意邀请省内最好的广播员,花多少钱都成。最终我们请了当时安徽最为著名的省电台播音员房凯配音。整个配音挺完美,只有一个瑕疵,即是茶树有一个彻底改造树冠的方法,专业术语叫做”台刈“的,这个”刈”读作”yi”,而被房凯读成了”gua”。因时间紧促不及到肥请其纠正,其时在所庆播放时还遭致内行人善意的笑声。
茶叶研究所,曾几度易名,实几经沧桑。曾在“所在研究所”一文中已有介绍,不在赘叙。就茶叶研究所最为说得出的功绩,我在撰写解说词时印象最深的,一是1915年“祁红”获巴拿马金奖时建立的茶叶改良场及至1949年,不仅出了数位茶业届名人,而且在国内起始进行了茶树栽培和工夫红茶初制机械以及精制等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创立茶叶专业科研打下了基础。这等功劳永远记在了史册上。其次是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由研究所在国内很有威望的专家徐楚生主持的“二十年持续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国内同行瞩目。该研究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找寻出了茶树幼年期、青年期乃至壮年期的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并得以在大田普遍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成果发自于国家层面的项目,受到国家科委的奖励,其相关论文还为其他产茶国家报到或刊载。
该年11月上旬,研究所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迎来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重点产茶地的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百余人,齐聚当时的祁门县委招待所,共庆祁门茶叶研究所建所70周年。我当时作为杂志责任编辑,最为关注的就是参加所庆时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会后,我忙不迭地与他们联系并征求意见,最终如愿为此出了个专刊。
其时妻子吴萍预产期是11月12日。我忙个不停,只能让她上旬先于我到芜湖妈妈处安住下,在那里我和妻子都是最为放心的。直至将专刊所有之事忙定夺,已是月中了。我于12日回到芜湖。还好,妻子吴萍还没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