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新工作

分类: 茗人况味 |
至于新工作的交接,主任没有多话,只将一张他自拟的如何校对文稿的样图给了我,让我照此校对即可。这张纸我可保留至今,它可是我认识新工作的起始。
恰逢本所杂志该年第二期的编委会在屯溪召开(本所杂志为季刊),作为编委和责任编辑的主任,就此与我一道筹划并参与了整个编委会的全过程。于是在第二期的编委会成员的名单上有了我的名字,责任编辑也换上了我。这样便完成了新工作的交接。主任挺有水平,整个交接过程非常简约。自此,这位主任便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说句实话,主任的文章挺耐看的,他所做的全省调研课题写就的文章理据并举,文语通畅,具有相当的功底。
研究所的杂志名为《茶叶科技简报》,是一内部刊物,只能在业界内传递和发送。因长期在徽州地区,一度曾下放至地方,再加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地区农业局从事茶叶专业工作的人大都是大学的同学,因而关系很深。我刚接手责任编辑工作起始,杂志还是研究所与地区农业局合办,每年的费用基本是对开。编委会成员也大概一半为地区茶叶专业的领军人物担任。因此,每期刊出的文章除了本所科研人员撰写的文章外,就是地方专业人士的,以外地方的文章很少。每期编委会都定在屯溪召开,是老朋友见面叙旧的时机。刊物印刷也定在屯溪印刷厂。俨然这份杂志就是地区性质的。对此,我有点发懵,总认为研究所是省属研究单位,应该面向全省才是。对关联情愫或历史使然的结果不太认同,由此我才有了翌年的大动作。此是后话了。
由于编委会以及杂志的印刷都在屯溪,自然是常去常住。祁门距离屯溪约有60公里路途,乘坐汽车一个多小时。那时印刷厂都为人工排版,不知是工人文化水平低、还是指望有人纠错,排版的差错率非常高。我这才感觉到主任交接工作时只给了我那张如何校对的样图的用意。这真是工作的一个重心啊!常常到屯溪校对样稿,住在屯溪饭店,一住就是二天。那二天就是在饭店内目不转睛地盯着几十页的样稿从头至尾反复校对。我的想法就是在一校时尽量将所有差错校出来。直到认为没有差错才将样稿交付印刷厂改错重新打印出二校稿,再次进行全面地校对。所以我对错别字特别敏感,一目数行就能感觉哪里有错别字。这都是那时训练出来的结果。一般二校完成我就回祁门。一段时间后,印刷厂要安排印刷了,来电话通知进行三校。我便又会急匆匆赶至屯溪,认真度如同一校,完毕后签字付印。印刷厂基本是99%能够按照你校对的差错进行改正,那1%未改正的往往在三校。因此,出版刊物的差错率高低与校对人的责任心是高度关联的。
那时节,妻子吴萍已怀上了适儿。祁门的水果真不多,夏季连西瓜都少见。我去屯溪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购买水果。每次回来总得带上一大堆。尤其夏季,还真不怕负重,总会背上几十斤的西瓜,走上很不短的路。回到家就像功臣似的显摆一下。看到妻子吃得津津有味,心里还是挺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