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日语

分类: 茗人况味 |
在校读书时,学习的外语是英文。我们这辈人从没有机会好好读过书,各种知识都缺乏,英文也不例外。还好,恢复高考时没有将英文作为必考科目,否则我们很难如愿。所以上大学学习英文,都是从字母开始。客观地说,在校读书最感困难的就是英文。基础差不说,也没有那种文字的语言交流环境,学习起来难免是硬啃书本,因此花的时间也最多。我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定在能够借助工具书笔译英文资料就可,从未考虑过口语。回过头来回忆在校学习时,其他科目的书本都是隔三差五地阅读,或是为了应对考试集中一段时间熟看。只有英文必是天天看,从无间断。而且假期到哪儿都会带上它,一有空闲便会自然而然地拿起来看。也常是购买各种参考书目、权威教科书学习,甚至阅读过英文原著。所以四年学习期间终与它相伴。
到了研究所后,这种习惯也是未改,每天总会有一段时间看看英文。那时三楼的情报资料研究室,有一阅览室,空闲时便会去浏览各地高校或研究单位的茶叶期刊。一次无意中看到了放置在书架上的一本外文期刊,这是一本由日本静冈一研究机构出的日文名为《茶业研究报告》的定期茶叶刊物,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忙与陈姓的图书管理员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方得知,研究所常年用当时很宝贵的外汇订购了二种英文杂志,分别是肯尼亚的《茶叶》和斯里兰卡的《一芽二叶》、二种日文杂志,分别是《茶》和《茶叶研究报告》。只是外文杂志一到,便会被当时研究所内的权威人士取走阅读,或是被懂外文又了解规则的科研人员半道截走,而且只取不见归还,即使归还也是几年后。图书管理员还说道,其时单位内懂英文的人多,懂日文的人较少。其意是日文杂志在书架上可见,英文杂志见不到。听后我默然离开了。
其时,日本在茶叶研究方面,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手段上,都很优于我国。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茶叶研究就已进入生物技术阶段,尤在育种研究上,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上都已有所建树,让世界所注目,也让我们望其项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内容很生动、也非常深刻。那时国门刚开,就有许多研究者赴日本研习,农科院系统内其他研究所多有这种机会。可茶叶研究所迟迟等不到机会,即使有也是没有任何声张就过去了。
或许这就是我动了学日语念头的原因。如何学习?还真是一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小县城还正在步城市后尘,兴起了逐渐丰富商品流通的热潮。至于文化知识方面、尤其是兴起学习外语方面,还没有什么可供以选择的渠道。不过,研究单位近于知识需要的前沿,特别以后的职称评定,已有不少人暗自发力开始了外语的学习。农科院内也已开始举办各种语种的培训班。只是名额有限,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我与同期来的农学院毕业的学生聊起此事时,得知他们曾在校学过一册日语。眼前确是一亮,感觉有了希望。心想只要师傅能够将我领进会读会拼的境地,再行自修不失为一种方法。目的同学习英文一样,不需口语,能够借助工具书读通日文杂志便可。
那还是1982年的9月份,刚进研究所的第二个月,我便拜读音较为准确的徐海聂为师,从学习假名起,开始了日文学习。为此非常感谢我的日文启蒙老师—徐海聂。就像在校学习英语一样,每天必须花上几小时泡在里面,雷打不动。常是晚饭后在办公室学到十点多才回寝室。做一件事,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在此确是有应验。为此,我购置需要提高的日语课本、工具书籍,想着了魔似的摸爬滚打在日文世界里。
直至到了1984年的7月中旬,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让我走进了阅览室,在书架旁拿起了一本刚寄到的日本静冈茶试场出的《茶叶研究报告》1984年第6期。翻阅其中的内容,其中一篇“夏茶覆盖效果和需注意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忙办理了借阅手续。可说接下来的几日,我是过得昏天黑地,将自己全部可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笔译上。整个情况大致是,80%阅读通畅,15%必须翻阅书本和工具书推敲才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做出判断。还有5%属于拿不准或是搞不定的部分,需要书本和工具书的帮助那是自然,不仅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出符合本意的推断。反复理解,反复推敲,才能下笔译出。一篇二、三千字的文章,硬是折腾了一周的时间。似有了种涅槃重生的感觉。
就此我又上了三楼情报资料研究室,借了一本1984年第4期的《茶叶研究报告》,看中了其中的“茶树新梢展叶后的茶叶组织和水分的变化”一文,如法炮制地进入了兴趣异常地笔译。25日开始,29日完成,其经历如同第一次。30日那天,可能是受功名心驱使、也或是这篇文章的内容会受一些研究者所需的心理使然,我竟认真地修改并用方格纸誊写好,于翌日,即1984年7月31日交给了情报资料研究室主任并兼本所季刊《茶叶科技简报》的编辑。这是我的首次个人投稿。可能是鼓励新人,这篇译文登在了该年度的第四期上,稿费5、5元,自是欣喜异常,记忆也很难忘。
可说这以后便不可收拾了。研究所的日文杂志我是常年阅读,一有对眼的文章必会翻译出来。有些作为资料保存,有些寄出去投稿。笔译的草稿也愈发随之厚实了起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提高,这历来是人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