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皖南行散记(二)---池州城的杏花村

到池州市已是中午时分,住城东的东榕度假酒店。
池州是沿江城市,即是原贵池县,位于皖省西南部。以前多以专区存在,历史上几经分合重组,终于2000年撤地建市,成了皖省最年轻、也是最小的地级市。因其境内的九华山、牯牛降构成山区骨架,属于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池州还有一个别称,谓之秋浦。这是池州诸多河流中流经境内最长的一条河—秋浦河所故,足可称之为母亲河。秋浦河沿途景致优美,李白曾五到秋浦,三上九华,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河为长江一级支流,入江口便在池州市的池口。
中午我们稍事休息后便驱车前往杏花村景点。它位于城西的杏花村大道。原不过是几间荒野中的茅舍酒肆,到21世纪初才复建而成如今规模的杏花村。因不是节假日,游人很少。门楼简朴但不失古雅之气。
进得门来,便是用石头垒成的屏风。有点意思,其上带有形似瀑布的水往下流淌不息,增添了一种灵动气味。
应该说,此时游览杏花村,只能说是感受感受而已。杏花村因诗而闻名。不可不联想到清明时节,江南多绵绵细雨,烟云缭绕,朦朦胧胧。行人奔走在郊外,祭扫亡灵,缅怀先人。这种凄凄场景触动了诗人伤怀。古时诗人但凡留下诗篇必借助于酒兴,于是有酒肆的杏花村便成了千古名村。雨、酒、诗三元素俨然成了杏花村的主调。或许这就是我们要去感受的别样情怀。
这里就不得不留下几句酒的文字了。在胜地原争中,曾有“池州的杏花村,汾阳的酒”之说,明显这是和稀泥的笑话了。池州杏花村有一叫黄公酒的历史名酒。《杏花村志》记载,晚唐时,杏花村一名为黄广润的人,时逢干旱,在自家院中掘一井,其水清澈甘甜,还有淡淡酒香,称之为“香泉”。用此井水酿造的酒醇香馥郁,绵甜爽口,很受人的欢迎。后经杜牧的一首《清明》诗,留下了美名。
我们在称之为六朝长廊内逗留的时间最长。这足有二、三百米长的长廊展示了许多此地的人文信息。长廊的起始,供有三尊石像,尊为“三圣”。中间是昭明太子萧统、右为青莲居士李白、左为樊川居士杜牧。在池州他们被认为是圣人。如果说杜牧是杏花村的灵魂,萧统、李白、杜牧三人则是共同擎起了池州古文化的天空。
对其萧统确是知之甚少。回来后查阅才知,原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太子(501—531),聪慧过人,年纪不大却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一生功绩就是做成了一件彪炳青史的大事,即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纯文学作品集--《昭明文选》。该文选共选了秦至梁代130余位作家、700余篇的诗文。书分37部类,共30卷。只是这位太子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515—529年,昭明太子在其封地秋浦(贵池)居住游读十多年,曾在贵池隐山寺邀请诸多名士商定编修文选的要事。这也是池州“太子衣冠墓“、”昭明书院“的由来。以后这部文选便成了历代文人名士的必读之物,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李白、杜牧、杜荀鹤、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包拯等在此地追踪问迹,留下了诗篇。这些似成了池州的文化基因,撑起了池州引以为豪的文化空间。
杏花村内非常安静,村中央的一湖碧水在阳光下泛着光。环湖道上的一头水牛倦倦地在啃食着青草;湖中的那座桥倒也别致,据说在那里可观杏花村的十二景;大戏台高高在上,见有游客到来便有黄梅戏的演唱;怀杜轩、焕园二处修旧如旧,尽说往昔故事;仿当年而建的杏花村,意再现”马嘶芳草地,人醉杏花天”场景。可这一切都不再入眼,惟有杜牧的《清明》这首诗在心中愈发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