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记(七)--参观阆中汉桓侯祠

标签:
旅游 |
分类: 随笔 |
少时读三国,因张飞而记住了阆中。张飞在此镇守七年,也被害在这儿。因此,阆中就是三国热地。来阆中,拜谒这位极为招人喜爱的英雄可是首选。在古迹古祠前发发呆,追思些脑中早已存在的零落记忆,也是一件雅事。
阆中汉桓侯祠,也就是张飞庙,坐落在古城区的西街。因为周末,古城区的所有街街巷巷堆满了旅游人,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可这座肃穆的祠堂前游人不多,让我有了几分惬意。

大门前,一位装扮当年张飞形象的汉子,很是威猛,正忙着与游客合影,作着各种造型,引来阵阵笑声,看得倒挺有趣.这可是在招揽游客哦!

阆中汉桓侯祠建有1700多年了。战乱屡遭损毁,正是张飞忠义名扬天下,深得民间百姓崇敬,生命力极强,虽屡毁又屡建,千年来一直为人供奉,香火不绝。现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走入该祠,便觉异常庄重。看起介绍,主体建筑是沿中轴线布局,有大门、敌万楼、牌坊、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
站在“桃园三结义”塑像前,顿感义气袭人。三国争雄中,这个“义”被演绎得气贯长虹,就连用肝胆相照,豪侠忠直之类的词语都显意弱。张飞个性鲜明,可爱又愚忠,跟定刘备哥哥一生拼杀在疆场。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为关羽复仇心切的“义’字上,也是死在了他鲁莽的性格上,似很符合逻辑。若是英勇无比的张飞死在了战场,死在了无名之辈的刀剑下,还真是大失英雄本色,不是我辈所愿看到的。想想年少时,街坊中只要说起”桃园三结义,”无不称赞,成为人们追求异姓朋友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这个“义”曾使自己与一些气味相投的同学抱成团,形成小团体,似是肝胆相照,日月可鉴,尽干些莫名其妙的事,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做着莫名其妙的梦。时过境迁,倒也成了成长过程中的趣事。在“桃园三结义”塑像前,越发感到这个“义”的千钧份量。

气势不凡的”敌万楼,”是桓侯祠中现存最为久远的明代建筑。这是纪念“猛张飞”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说起张飞的勇,自然使人想起张飞只身横着丈八点蛇矛“长坂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吓退曹操百万兵的故事。你看那猛张飞,黝黑脸庞,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如巨雷,势如奔马。一声喝断了桥,二声喝的水倒流,三声喝得曹军部将夏侯杰胆魄丢却,致使曹兵百万溃了坝似的掉头逃窜。可见神勇无比,千古传唱。
来到了张飞墓冢,不免是一番感叹。与关羽一样,也是身首异处的结局。”头在云阳,身在阆中。”此处掩埋的是张飞的身子,而头颅远埋在千里之外的云阳(现为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那儿也有一处张飞庙。张飞的死,确与其暴躁的性情有关。那二个小人与他素无怨仇,但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得死的绝境,在被张飞酒后痛打50大鞭警告后,痛定思痛终下了毒手,致使一代英雄本为关羽复仇,可还未出师便随二兄长去了。以后的三国也再无看头了,没有了嚼之有味的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