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圆明园小记(一)

分类: 游记 |
5月6日,立夏,与妻去了一次圆明园。自适儿2002年进京求学、工作、成家以来的13年间,我们来京无数次,该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可圆明园从无去过。
地铁4号线自公益西桥至圆明园有20站,出了地铁便是圆明园的南门。今天天气真宜人,阴阳的天空,和风吹拂着脸庞,人很爽快,更增添了几分在外游走的兴致。
我们缓缓走进绮春园内,没有急于往前走。站在那儿,不由细细打量。第一感觉就是园区非常辽阔,视线非常广,不由你没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叹。该园千余亩规模,曾是清帝的园居之地,鼎盛时有30处的景群和百座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一把大火使之化为灰烬,成了不毛之地。园区河沟纵横交错,当年都以各种材质做成的桥为过往通道,也只能看到唯一一座残存的拱着半边背的石桥。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遗址被重点保护。经过多年的植树,已没有了苍凉的面貌,失却了那篇有名的散文“圆明园情结”中所述的凄凉。你放眼望去,这儿还是很有春意,满眼的绿色,满目的苍翠,已然成了山水之园。虽间有红色皇家建筑,只能说是点缀,构不成园区主体。步入其间,映入眼帘的是绿水幽幽,在光的映照下闪闪点点。水面上,睡莲已成片开放,各色花朵似竞相争艳。大小池塘边的柳枝随风轻荡,尽显窈窕之美。多年来养成了这么个嗜好,总喜欢在青山绿水间,发发呆,感受一番,似乎是内心里的一种享受。今天的这种感受,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分明有一种悲和辱的铭记。
一条游览小道通向园区深处。路旁的一些京城手工艺人摆摊设点,也为景区增添了些许景致。供人观赏的海棠等各类鲜花也开得娇艳,细看已过花时。尽管不是节假日或周末,游人仍是不少。但团队少,多是三五人的散客。我们随着游人,一路观赏着已成山水自然风光的景致。空气中弥散着槐花的淡淡香味.
有水之处必有小山丘,显然是当年挖掘湖塘泥土堆积而成的。小山丘大都栽种了树木,生长得也很硕壮。但很清楚,所有小山丘几乎没有被草木覆盖,除了稀疏的树木,完全裸露着泥土。风过处,尘土不免飞扬,流失很大。这可能是园林被毁的又一见证,倒不是管理的疏忽吧!看之,还是觉得心疼,似乎历史不该是如此谱写的。
走到三园交界处,迎面走来一群游客,其中二位边走边对步入长春园的游人戏说,来圆明园看的就是一堆石头。其意指的是参观西洋楼的感受。听后,漠然地一笑。人都是有记忆的,尤其是带有情感、包括民族情感的记忆。若是没有,真有点问题。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之所以保留圆明园遗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正是让国人世世代代记住那段耻辱的历史。我们随着人流疾步走去。到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这是一段不短的距离,足有二公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