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的春秋(一)
(2015-02-01 19:26:59)分类: 随笔 |
我家所在的地方,可说是巷子套巷子。上学或到哪儿去,都必须穿过许多巷子。有的巷子仅可供二人并肩行走,少有宽绰的大路,也至多板车可行。不识路,犹如走入迷宫。有上水门、下水门、城墙根、后家巷、堂子巷、索命巷、淳良里以及许多我已忘却或叫不上名的巷子,一个连一个。稍大一点的街面,能够开店卖商品的,诸如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花街、南门湾等。
住在这个区域的人,解放前可能与水运通道--青弋江很有关系,经商者多,出苦力者多。这完全可从沿河修建的房子架构看出。有许多很深很宽绰的房子,前面多是二层楼房,后面是一进进的简易木制平房。估计是人住楼房,后面是货仓。四周都是砖墙围着。二栋这样的房子之间,就有一条供人行走的巷子。也有些深宅大院的房子,估计是以前很有钱的人居住的。最著名的是人所共知的“老公馆”和“新公馆”等。这些小巷中的房子,年代都很久远,至少上百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青砖小瓦白墙,屋内地面、墙壁、楼梯等多是木机构,有着徽州建筑的风味。而在这些房子的后面或左右,散落或间插着众多的单间或是连为一体的平房,还有许多草房。大概就是那些在河边讨生活的人所居住的。他们大都干着在河边上下卸货、运货、拉货的力气活。这些建筑不一的房子,给我幼时的感觉,虽很破旧,还真不凌乱,被设计得倒很齐整,无人乱搭乱建,很洁净。一段距离便有一条横竖的巷子划开,供人穿行。
解放后,这片小巷小街中,居住着人口密度相当大的贫民百姓。原先大户人家的房子充公后,无论是否为仓储的屋子,未经任何改造,一律被安排住进了人家。那时,不管家中有多少人,一律都是一间房。可想而知,那么多的仓储房容纳了多少人。在那儿,无论你是何出身或是解放前做过什么,都成了一种人,就是说不说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并无二样。内在高贵或是精神丰满,在那片区域、那个年月,都是神马浮云。有何存在的必要?!又有何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