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书生之见
(2014-11-24 21:16:13)分类: 日记 |
到农村数月,不难发现,农民的生产潜力非常大,可这都表现在私有生产上,无论在自留地,还是在养殖一些家禽家畜上,都是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奇怪的是几乎每一位农民都将“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会让利一点给公家,只能自己获取公家的利。一旦参加集体劳动,总是慢悠悠,不急不慌地跟在大伙后面,既不落后,也不冒进。当时总在农民觉悟高低上考虑这个问题,笼统地归结为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当时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有人提出如果取消自留地,禁止农民私自养殖家禽家畜、生产工具公有等,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部引导到集体生产上,是否可有效激发农民的生产潜力。灿烂的政治之花,开放在广袤的农村,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全国的农村面貌将会为此焕然一新。当时的这些语言确实也非常蛊惑人。但无人采纳,谁也没有动,否则真是乱了一锅粥,陷入万劫不复地步。现在看来,最有效率的生产只能是私有,自己给自己干才最有动力。全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78年小岗村“土地承包”的做法在全国推广,一下就解决了“一大二公”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就是农民为自己干的巨大威力。屡屡想起,不免可笑自己当时的幼稚和无知。还好,没有做出无知的事。
前一篇:那时的迷失
后一篇:不想再做第二次的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