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2014-08-05 13:39:56)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岳 麓 书 院
来长沙, “纳于大麓,藏于名山”的岳麓书院是必来之地,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
我国古代书院分别有四大、六大、八大之说,但哪一说中,岳麓书院都列其中。四大书院的说法可能普遍些,分别是: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除应天书院设在繁华闹市区外,其余三个则在山林胜地。
说起书院,免不得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首先这个名称,可能起始于唐代,其功能是藏书和修书。书院增设讲学或教育功能的时间是在公元940年,也即是南唐升元四年,一位叫李渤的隐居人士建立了庐山国学书院为开端,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北宋之初,统治者主张“修文偃武”,提倡文治,重用文人,于是书院在各地兴起。岳麓书院也就在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了,同时增设了祭祀功能。宋代书院大都为著名学者自由讲学的地方,也是各学派举办学术活动的场所。与官学不同,沿袭了孔子私学有教无类的思想,讲究的是淡泊名利、清贫自守,注重的是品德修炼和学业长进。如著名理学家张栻在主持岳麓书院时,就确立了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其时“朱张会讲”,吸引了全国各地听讲者,有力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也使岳麓书院更加扬名天下。张栻去世后,朱熹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27年后,他再次来到岳麓书院,颁行了《朱子书院条例》,使之再次进入繁盛期。他两次来岳麓书院的讲学,与“潇湘洙泗”之誉密不可分。其时,潇湘二岸成了儒学道场,湖湘之地变为了诗书礼仪之乡,岳麓书院功不可没。
至元代,书院的自由讲学终因统治者不容而终止,代之的是官办书院,就此岳麓书院沉默。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以后,书院又渐渐兴起,至嘉靖年间为最盛。嘉靖十六年又以书院倡导邪学为名,下令禁办所有私学书院。后又由于徐阁老提倡书院讲学,书院恢复。万历年间张居正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又禁毁了天下书院。著名的无锡“东林书院事件”就是发生在天启年间。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为世人传颂,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坚贞品质。崇祯帝即位后,书院又陆续恢复。看得出,崇尚自由讲学的书院,虽屡遭禁毁而终不能止。
到了清代,各种官办书院出现,各州府县也相继创办书院。书院“课教八股”,仅是培养社会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地方,书院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无不围绕一个“官”字而运行,凡是与之相抵牾的教育都会遭到统治者的反对,自由讲学的书院名存实亡。岳麓书院分别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受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以及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乾隆九年(1744)又受御书“道南正脉”匾额,至此得到了复兴,只是由民办演化成了官办。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出身的旷敏本被官方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任职约三年。岳麓书院讲堂内至今保存的的一幅楹联非常有名,正是出自他手:“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清嘉庆年间后,书院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即在汉学家主持的书院内,传授经史、词赋、名物、训诂、天文、地理、音韵、历算等,纯粹教授文化科学知识。这种不课八股,也不干预朝政的书院得以存在并得到发展。此时的岳麓书院也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专以研习汉学为主。清代书院这种淡化传统教育、政教合一、德智并重的特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突出了智育,已接近近代的西方教育,是新式学堂的先驱。其时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光绪27年(1901),下诏全国各省的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开始了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光绪二十九(1903),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也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21世纪,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了使用中保护的策略。即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哲学学生。目前,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学术上,宋明理学、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等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致力于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书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岳麓书院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生命,开始了现代的征程,在抒写未来的辉煌。
岳麓书院千余年来是多灾多难的,就其建筑而言,有记载被战火摧毁的都有七次之多。目前主要建筑为清代遗构。1981年起,历经五次大规模修复,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岳麓书院的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主体建筑集中于中轴线上。而讲堂设置在中轴线的中央,为书院最为核心的位置。据介绍,这是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同时体现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前门的对联说得无比自豪: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缓步来到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的大门前,其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的那副有名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告诉你岳麓书院曾培养出众多英材的历史事实。从知名学子的名单看,岳麓书院有二个鼎盛期,一是宋代,一是清代,尤以后者为多。步入二门,“名山坛席”匾悬于门额正上方。“纳于大麓,藏于名山”为门的对联,意为书院掩于林间,藏于山中。
来到讲堂,一股古朴而又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由得全身紧张,仿佛置身其间,准备聆听先人的教诲。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与其整个书院的地位相匹配。这里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当年率先在全国书院举办会讲的场所。遥想八百多年前这里的“朱张会讲”,天下学子趋之如骛,“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其盛况该是何等的壮观,从而在中国古文化史上被记下了重重的一笔;讲堂檐前“实事求是”匾,作为要求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校训,就被挂在这样一个显要处,至今光芒丝毫不减;大厅中央悬挂的二块鎏金木匾,是曾经的显赫。一是康熙的“学达性天”,一是乾隆的“道南正脉”,道出皇帝对岳麓书院的勉励和评价;讲堂四周的壁上布有不少碑刻,如“忠孝廉洁”、“整齐严肃”、《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讲堂屏壁正面的《岳麓书院记》,是培养人才的大纲,对书院教育有很大影响。讲堂内许多楹联也引人注目, 如“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等,读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古代书院发展形成了三大基本功能,即讲学、藏书、祭祀。岳麓书院讲堂后便建有“御书楼”。先是宋真宗赐书给岳麓书院,其名为“御书阁。后清康熙26年送“学性达天”匾的同时,赐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其位置与“御书阁”有所变动。今天的“御书楼”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仍在作为古迹图书馆使用;文庙在书院的左侧,自成院落。其规格与其他地方的文庙类同。考学的今人,何不来一拜,以求孔夫子及先哲的护佑。听说灵验得很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