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输入(有效输入)对掌握语言的重要性

标签:
语言获得有效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language-acquisition |
分类: 语言学研究 |
http://s10/mw690/005vO5itgy72pf8usIx29&690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掌握全球任何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母语的自然 “获得”,还是除母语之外的二语、外语等其它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有效输入)。著名语言教育家 Stephen Krashen的第二语言获得理论的“输入假设” 中就提出了,“输入” 是语言获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语言获取者接触到足够的 “可理解语言输入” 时,而且这些输入略高于语言获取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时,同时也能注意语言的意义信息,“而非语言形式时,语言的 “获得” 才能产生。这也是 Krashen 著名的 “ i + 1 ”公式,即 “ i ” 代表语言获得者的现有水平,“ 1 ” 则代表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者必须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时,才有可能转换成为自己的语言能力。Krashen 的 “可理解输入” 理论适应包括英语、汉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全球其它各种语言。任何语言在“获得”和“学得”的过程中都需要有“可理解的输入”,并且要有足够量的输入,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输入频率。换言之,“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在一定时间内要有足够的反复接触次数和持久时间。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量和频率的话,语言输入的获得效果就会有相应的不同。
针对中国的目前英语环境和教学而言,英语的 “可理解输入” 的量和频率就更由为重要。首先比较一下中文教学与英文教学中,“可理解输入” 的量和频率的区别。毫无疑问,无论是中文的 “学得” 还是中文 “获得” 都大大超过英语及其他外语。中国中小学生课程每天都有一节英文课和中文课,每堂课时是一样的,大约45分钟。笔者曾经在中国教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在课堂上有一些英文阅读、句型练习、中英翻译等传统教学方法。然而整个英文课大部份的输入都是中文,以中文解释、中文提示、中文解达、中文讨论、中文理解、中文思维,好像一堂以中文教学类似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目的课。仅仅只用中文教英文的方法,而且只注重书面语法形式,是难以提升英语 “可理解输入” 的获得。用中文解释帮助记忆英文的含义和语法等知识,用中文思维去记忆英文的词汇语法概念,只能提升母语对其它语言运用时,所产生的语言过滤障碍。如果要希望能自然接受或增加英语交流语感的有效输入,首先要培养英文语感和英文思维的教学方法。对传统语言教学方式的延续运用,将耽误下一代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有可能导致中国语言教育跟不上全球化思维的过程,从而落后于全球语言发展的趋势。这种缺乏足够的英语“可理解输入”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跟上全球化时代的教学方法。
除了在校有意识、有规则地学习英语之外,自学英语不失为另一更佳的选择。其主要原因是自学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由其是在 “语言获得” 方面,主要在课外自然的条件下,通过阅读英文原文潜意识地获得语言能力。而且自学可根据个人不同的目标和兴趣决定掌握语言的进展程度。同时语言获得者在每个时期的“可理解输入”的量和频率决定了自己的学习进度。任何语言的 “学得” 和 “获得” 的量和频率都取决于学习者本人的各种因素而决定其效果。当然也可以“学得” 和 “获得” 的方法双管齐下,但不应同时运用。众所周知,“学得” 与 “获得” 是 “有意识” 与 “潜意识” 的区别。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要素就是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形式。如果学习一种或多种语言只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特别是想在短时间内学好一门语言,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语言教学有多种方式,有许多研究证实的语言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全球的语言学习者成功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何时运用和用何种方式掌握一门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可同时使用,有时则应交替使用,有时只能单独使用或分开使用。就中国的学生来说,何时学中文何时学英语也很重要,两种语言同时使用,会受两者的差异影响学习。两种语言应完全分开学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影响了汉语教学的说法是错误的,汉语教学影响了英语学习同样也不正确。只要努力学习,二种语言都能学好。语言的学习成败取决于语言的“可理解输入” 的量和频率的多少。
通过在中美两国的语言教与学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笔者想通过新浪中文网对中国的语言教育同仁,无伦是中文教师或其他语言教师,提一个倡议;即在教授任何语言时都应考虑到其所学语言的“可理解输入” 的重要性。在教中文时应竭尽全力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输入给我们的学生。在上英语课时,就要更加要注意英语 “可理解输入”的吸收状况。因为在英语输入缺乏的环境中,每一堂英语课的时间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保贵。如果用100%的时间英语输入也只有平均每天一堂课时的有效输入。但是如果是用中文讲解一堂英文课,那么英文的“有效输入” 量真是少得可怜。再说反复用中文讲解学生会很快失去对语言的兴趣,中文毕竟是中国学生的母语。何况每天还有一节中文课。学生们几年的英文课堂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在中国,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 “多年的英语学习,最终还是不会英语”的普遍现象就是其中原因之一:没有足够的“英语有效输入”。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关学习汉语和英语的最佳的时代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也就是众多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学习的那段时期。当时有些中小学和大学生都具有相当深厚丰富的汉语和英语的全方位基础。从而使他们能成功顺利地在海外留学,并能成为世界杰出的华裔科学家。这与他们年轻时在中国的成功学习经验离不开的。据查阅有关资料显示这些成功的科学家在中国学习期间的各学科除中文课之外都以英语教授的。因此他们同时都具有深厚扎实的中英文功底。他们用英语上课思考的习惯以及能熟练英语运用的能力,对后来留学生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成功的学习经验需要长期的英语 “获得” 和 “学得” 的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语言能力。以至于他们在以后留学美国期间能理解教授的讲解,能够用英语思考来解答老师的问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并且能完成教授布置的研究项目和作业等原因之一。没有语言的 “有效输入” 怎么会有语言的“有效输出” ?
目前有些中国留学生由于没有全方位的英语水平,并且通过各种“包装” 途径来到美国留学后,最终陷落了留学生活的许多难于摆脱的困境。由于语言能力不能胜任留学的学业,有的学生因在学业上的舞弊遭到学校的开除,有的甚至触犯法律而被起诉。这样的情景不仅使人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留学生利用钱财求助于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其他留学生,以帮助他们完成各项学业的现象。以上这些成因都是有些留学生没有充分做好留学应有的准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准备好他们的英语能力。相比之下,来自印度、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则很少有類似的事件发生。可想而知,语言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很重要,特别对留学生来说。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留学生能够顺利获得学位,成为各领域的精英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要有一个全方位的真才实学。
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显得尤其重要,不仅要学好本国语言更需要学好世界通用的语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