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同意博文的观点,但坚持不放弃努力。千方百计地,却也有了结果。
儿子通过中学同学的帮忙,居然让孙女去了很不错的小学校。学校以什么理由接受,我不清楚?听儿子说,仅仅是请吃饭,买了一点礼物,花费不大。但肯定是满满的人情。
儿子的所为,在法律上有没有问题呢?我不敢妄言。我想,小学校长或者在招生方面留有一些机动的权力吧。
一晃6年过去了,孙女即将小学毕业。
所在学区的初中,是几年前由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后戴帽的,又令人不爽。这个学校肯定不在好初中之列,升学率排名一目了然。
运气如此,徒换奈何?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情况与6年前比,有了提升。城市学校的外表都光鲜亮丽,教学设施也应有尽有。
判断学校好差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对此,政府,学校,老百姓的看法惊人一致。
而“升学率排名”犹如正常人的体温,大体恒定。靠前的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名声遐迩的学校。
又怎么办呢?因为上次孙女读小学的教训,我自然不能再说什么。
尤其是我也认为,小学成绩不好,将来或许能赶上。对此,我有切肤之感,因为自己就是。而初中学业不好,肯定进不了好高中(高中凭成绩录取),上大学就危险了。当然,钻牛角尖,差学校也有优等生,但概率上大相径庭。家长们除非力不能及,谁愿意冒偌大风险,可能耽误孩子呢?
儿子就主动给我介绍,进入优秀初中的方法有三:
1,买学区房。
2,找关系,能被初中名校录取。
3,争取进优秀的民办初中。
儿子给我一一分析:
1,买学区房需要提前一年。一年前儿子就在关注几个好学校的学区房,买或者租?
买房价格虽然贵的惊人,三年后卖掉,大概率不会亏本(现在不一定了)。但儿子不愿意举债,选择放弃。
租房难度太大,租金十分离谱,花费不菲,有去无回,更不划算。
2,初中名校寥若晨星,与好小学不是一个数量级。而且政府部门对初中的管控力大大增加,找关系的难度陡然升级。儿子多方打听,进入一个最理想学校,需要12W。录取的理由应该有,费用的组成俨然成机密。这当然不是正规渠道,只能算一个缝隙,挤进去很难,却也屡禁不止。基本上可以肯定,费用与学校的领导关连不大。道理很简单,众目睽睽下的来历不正,领导或许有无法拒绝的请托,但犯得上趟浑水搭上自己的前途吗?
3,本市有个最红火的民办初中。历年中考升学率名列前茅。此学校原为公办,名气如雷贯耳。后改为民办,领导体制依旧,实质还是公办。
但这个学校名义上是民办后,就从免费变为高学费。也从被划分学区免试入学,变为考试招生。
因为师资基础好,资金又雄厚,老师的待遇自然扶摇直上、独步全城。新招的老师可以优中选优,形成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在硬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好学校有三个条件:一是好的领导和老师;二是好的学风;三是好的生源。前面两个条件,这个初中历史形成的一枝独秀,彰明较著,众望所归。
想要进入这个民办初中的学生趋之若鹜。
学校无可争辩地对生源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因为"生源决定质量"。
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择优录取。 做法为:
a,考试成绩在前若干名,不但不要学费,还有不菲的奖学金。
b,考试成绩合格与否,视招生人数确定。从高到低按不同标准收费。成绩越低收费越高。
c,考试成绩不合要求,原则不要。根据情况可以放宽若干分。但每低一分增加费用不菲。
所以,想进入这个学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生源的质量自然独占鳌头,无可比拟。
学生进入这个学校以后,管理又特别严格。鼓励学生在学校晚自习,每天有老师值班,随时辅导(要另外收费)。鼓励学生住校,学校有食堂,伙食不错。初一学生每周可休息二天,初二开始,每周只能休息一天。住校生24小时都在学校的管控之下。
诸君思量,
这个学校中考升学率稳居全市前茅,自然毫不奇怪。
联系到孙女的成绩,好时还好,但时有波动,大体为中等偏上,倘若去考,除非超常发挥,被录取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想都不敢想。
从去年开始,事情发生了变化,毫无疑问是政府的要求。
这个民办学校招生变为自愿报名,随机编号,再按需要抽号录取。仍然是高学费,但标准一致。仍然不划分学区,生源质量应该大大降低,因为不考试了。对这个民办初中的打击不小。
如此一来,社会好评如潮。该校入学的公平性显著增加,与公办名校的“起跑线”基本一致了。而且不存在学区的条件限制。对于不住在好初中学区的孩子,多了一个选择,无疑是福音,确实是巨大的进步。
但这个学校的高学费与公办学校不收学费的悬殊,仍然存在。家长们得权衡利弊,掂量掂量?
今年延续这种做法。
儿子思虑再三:学区初中太不理想;进公办初中难度不小,花费不菲,而且看起来不合法,摆不上台面。不如让孙女报名这个民办初中试试?
孙女所在班级有30多个同学报名。儿子夫妇非常清醒,概率太低,录取希望渺茫。
上帝应该也讲平衡,也考虑公平。孙女在入学问题上,遭到麻烦二次以后,居然有了转机。
孙女接到了该校录取通知。同班同学被抽中有五人。儿子一家自然喜出望外。
这个学校果然牛气冲天。录取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缴费报到。否则,取消入学资格。
一学期学费12500元。住宿费780元。儿子家离学校不远,孙女不必住校。这样,3年学费为75000元。对一般家庭来说,负担委实不轻!3年内学校应该还有另外的费用,多少难以预料?
这个费用与找关系进入公办名校差距不是太大。但公办学校是一次悄悄交清,与这个民办学校分三年六次,光明正大,不可同日而语。
就这样,孙女就进入这个首屈一指的民办初中。儿子联系就读公办初中名校的努力,就此作罢。
儿子夫妇自然感到经济上的压力,因为还有高中、大学在前面虎视眈眈。我和内子都是企业退休的,养老金低,虽然生活无虞,对他们也难有多大帮助。
如果孙女就读本学区的初中,不要学费,当然宽裕多了。儿子的决策,或者并不明智,甚至有些不自量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仅是父母,我们也希望孙女成才。
但《为民办教育划红线》(见前一篇博文)一文,却让儿子惴惴不安。按照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实施条例》的规定,要于今年9月1日实施。这个有名的"校中校"(假民办初中)的师资力量会不会受很大影响呢?因为民办初中要与原来的学校彻底脱钩,优秀的公办老师都愿意转为民办老师吗?
这样,去年免试进来的这批学生到中考时能不能维持高升学率?或者说升学率起码与公办名校不相上下,才是这个民办初中生存的关键。因为毕竟是高学费,家长们要考虑物有所值!
或者是基于这个原因,与孙女同时录取的另外4个同班同学,有二个放弃了。这是双向选择,无可非议。
儿子专门打听,这个“校中校”,与原学校脱钩已有数年。师资力量基本稳定。
归根到底,孙女满意开心,从而能激发她积极刻苦学习才是最主要的。
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
一,为什么孩子的父母都热切希望孩子进入好的初中呢?
我以为有四座大山。
1,“望子成龙”的大山
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性。中国的父母自不能外。
欧美国家的父母大概首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中国父母期望孩子成才之心之切切,全球第一,所谓望子成龙。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孩子的快乐只好让位。
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孩子起码要大学毕业才算成才。孩子考上大学是第一目标。
所以,第一步,孩子要上好的小学。合法途径是学区房。
第二步,孩子要上好的初中,更加重要。合法途径仍然是学区房。
这样,孩子从好的初中毕业,成绩好的概率有所提高,考上好的高中可能才大。进而,同理,孩子考上大学希望也大增。
2,孩子就业的大山
孩子长大,都面临就业问题(官二代,富二代不在此列)。相较而言,学历高,
名牌大学毕业的,就业要容易些,就业后工资待遇会高的多。这个尽人皆知。相反,学历低的孩子,就业相对困难,待遇更无从说起。
初中是基础,初中学业不好,进好的高中,犹如痴人说梦,大学更加无望。千方百计让孩子进优秀的初中是中国父母的努力方向。
许多年轻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让孩子进好初中是自己责任所在,当然是责任所在!
话虽然这么说,其实却有二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孩子的幼小心灵会误以为,客观条件非常重要,应该由父母全力打造。
另外一个负面影响有点让父母难以启齿:
孩子进了好的初中,倘若功课不好,就没有理由埋怨了。这,是为人父母的不得已,还是推脱责任呢?
所以,千方百计让孩子进好初中的做法,如果是过分的不遗余力,也不可取,因为后患无穷。力所能及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从就业的角度讲,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其实是大学。没有读上大学,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才的也有,所谓行行出状元。那是凤毛麟角,机会很少,无法展开讨论。
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相同的规律。就学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孩子突然冒尖,从此一路向上。
许多人才的经历说明,尤其是农村的聪明孩子,由于受条件限制,高考成绩不一定拔尖,大学成绩逐年大幅提高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般而言,大学生阶段大体定型。
中国的名牌大学为什么受到特别青睐?实际上,国外的名牌大学也是。
考上极为困难,
证明孩子特别优秀当然为首要。 名牌大学的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是客观存在。而要求严格,学风格外好,也不可或缺。学生想轻轻松松地混毕业完全不可能。所以,名牌大学毕业生就成了货真价实人才的保证。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高就理所当然了。
中国的名牌大学不多,毕业的学生自然有限,成为香饽饽也算名实相符。
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拼命苦读,考上大学,相当数量的孩子就放松下来。这种进入大学后的混日子,实在匪夷所思,令人万分惋惜。
国外的大学,考上或许不如国内大学困难,但不努力,文凭都拿不到。
完全颠倒了,违反了读小学轻松、中学逐步加码,大学紧张的成长规律。显然不对。
中国的大学,考上难,毕业大体不成问题。
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责任在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制度。
高考,要求孩子全面深刻地学会规定的课程,不容半点马虎。差一分,就是多少万人。为此,中国孩子付出了12年的辛劳。
而高考制度又是现在中国最公平的制度。怎么办呢?
极少数的天才的成长经历属特例,不足为训。
3,年轻父母面子的大山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
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进收费昂贵的贵族学校,那里的教学质量当然说得过去。否则,学校无法生存。因为有钱人不是傻子,也希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贵族学校条件优越,满足了有钱人面子的要求。
城市里多数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的孩子毫无例外都会到所在学区的公办初中免费就读。是不是好的学校,全凭运气。这是非常客观的选择,也不伤面子。道理自明。而且,所谓好差,完全是相对而言。毫无疑问,所有的公办初中都一定符合基本的办学条件。
难的是如我儿子一样,非常不富有但也不是太贫穷的一个阶层。他们考虑的问题最复杂。下面分析一下:
a, 所在学区是好的初中。
皆大欢喜去读就是。
b,所在学区的初中不理想。
大概就面临我儿子一样的情况。
合法的首选,无疑为学区房。
儿子的同事和朋友,多数为孩子买了学区房。也有想方设法花钱去了好的公办初中。直接去平平常常初中的几乎没有。
儿子为孙女选择初中的过程就有了他们这个阶层的普遍性。
孙女进了有名的民办初中,且合规合法。儿子对孙女算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也在同事、朋友面前维持了“面子”。
4,在读书的孩子也有攀比的大山
孙女生活在社会,自然也受攀比之风的影响。
我私下问过孙女,如果进不了好初中怎么办?
孙女说,那不行,我一辈子就完了。
诸君看,孙女也不干!
二,中国城市的怪胎——学区房
学校有好差之分,从有学校出现的那个时侯起就存在。
我的孩提时代,进小学、初中、高中都要考试。而且是学生、学校双向选择。
小学是面试。先去一个有名的小学。老师问些常规问题,我有准备,当然对答如流。老师就又随机问了二个,我都答的不对。老师自然认定我不聪明,被刷下来。我就进了另一个小学。
名小学那位召考老师看的不错,我在小学功课确实不怎么样。
初中、高中、大学都是考试入学。
而从初一开始,我的学业就突飞猛进地好起来,一直到大学毕业。
那时的大学每年只招生十来万。录取率很低。
学区房的诞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
《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免试免费就近入学。各个城市就在每个小学和初中的周围,划上了学区。这个看起来理所应当、无可厚非。
但学校相对好差的客观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就产生了。好学校学区的住房,立马身价倍增,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时至今日,愈演愈烈。
价格离谱的学区房,已经引起高层的关注。
最后,我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孩子进小学、初中读书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
以前是双向选择,孩子有报考学校的自由,学校有择优录取的自由。长期相安无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规定实行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全部免试就近入学。
这个当然不错。
但历史形成的好学校显而易见,老师之间的差别也彰明较著。
而孩子(包括后面的家长)都希望进好学校,由好老师教。
理论上的解决之道,并不复杂。
让每个地方的学校,建成大体一样。校长老师按年限、按比例轮换即可。
学生的分班:
小学入学随机编排。初中入学按小学毕业成绩顺序排班。什么老师教,就是运气了。
这样,应该公平了。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学校间差距的平衡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些城市正在采取措施,例如,扩大有名公办初中学区的范围,自主报名,选号录取。
我以为,如果价格昂贵的学区房不复存在,大概小学、初中的入学,就近乎公平了。
民办初中作为公办学校的补充,改革后的做法,即自愿报名,抽号录取,缴费入学。得到舆论的普遍认可。
为中考、高考服务的大量民办补习机构的遍地开花,不但让千千万万孩子的父母成了其提款机,不堪重负。而且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孩子们也苦不堪言。这个毫无进步意义的毒瘤,祸患太久,应该马上清除。
但,这些学校外的补习机构为什么会繁荣昌盛地存在呢?
无比强大的需求啊!
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和同样影响力强大的中考,就是这些补习机构的价值源头所在。
经过这些机构的培训,孩子应付考试的能力明显提高。家长们能不乖乖掏钱吗?
追求公平是每一个公民的愿望,教育公平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改革万分困难?
孙女进初中的过程,跌宕起伏、悲喜交集、令我感慨。
于是,写下来。
但这些都是凡人小事,又啰里啰唆的,不好意思。
请诸君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