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培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听语言分析

标签:
编导艺考影评 |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的视角讲述了故宫内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复的故事,第一次系统的梳理了我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该纪录片通过对视听语言要素的合理巧妙运用,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变得多姿多彩,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具体展现出来,让人感受着故宫的古老静谧与处处充满的热忱和从容,向人们徐徐道出了故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主题情感。
一、
镜头是画面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构成纪录片的基本单位。纪录片的画面镜头能够直观具体的展现出叙事对象的形象含义,再现真实的叙事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感染力。
(一) 全景镜头:
纪录片
(二) 特写镜头: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来展现
(三)空镜: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空镜头经常用来表现片中故宫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场面描写。如画面上呈现一堵斑驳的朱红宫墙、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一棵繁茂的古树等
http://www.zyykbiandao.com/d/file/datum/styy/1f13cb0a3b49cec6d6736abe53133830.jpg
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课堂
二、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画面光影色彩的变化以及起伏有序的画面节奏来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美感,烘托出不一样的环境氛围,表达出不同意义的文化内涵与主题。
(一) 突出的色彩搭配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三集纪录片中,呈现的最多的画面色彩是朱红色。朱红色的背景烘托出“在故宫修文 物”这样的现实场景,同时让观众感受到故宫的悠悠的岁月与浓浓的历史沉淀。金碧辉煌是描述昔日皇城的又一个 必不可少的词语,在整部纪录片中无论是笔走龙蛇的琉璃金的宫殿屋檐,还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龙椅,或是 橱窗门扇等日常生活器物,都处处与朱红色一起相互映衬彰显着往昔的荣华富贵。正是这两种画面色彩的相互对照 与映衬,才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故宫的现状。此外,代表着勃勃生机的绿色在整部纪录片中也是较多出现,主要体现为绿色的树木等。这些绿色元素的进入,给原本作为 “死物”的故宫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从侧面暗示了正是有了文物修复师们的一代代传承才让故宫展现出勃勃生机。
(二) 轻快简约的画面节奏
在
三、音乐音响的表现力
作为纪录片视听语言元素之一的声音,有着巨大的空 间表现力。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音乐音响等 声音元素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同期声、 自然音响、解说词等方面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体现。
(一) 同期声
同期声,是影像画面拍摄中与镜头共同纪录的现场声音。同期声的合理运用使得纪录片更加的灵动与真实,同 时,同期声也讲述出了画面背后的故事。在《我在故宫修 文物》 中大量的采用了文物修复师们在工作过程中的同期 声:有在文物修复现场机器的运转声;有师徒修复文物过 程中的口传心授;有文物修复师边工作边讲述自己与故宫 的缘起等等。这些同期声的运用使得纪录片画面变得有血 有肉,不再仅仅只是单调的解说词的声音,这些同期声让 纪录画面得以立体地呈现出一个个故事,让纪录片由讲述 文物到文物修复再到文物修复师这群人。这些同期声的运 用丰富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形象。
(二) 自然音响
自然音响是指除人声之外的风声、鸟声、虫鸣等自然界的声音以及人造环境中出现的音乐音响。在《我在故宫
(三) 解说词
“解说词和字幕更多地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认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通常具有不同风格的解说词。”在这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出现一般都伴随着文物修复场景的出现, 对一些画面中出现的东西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及意义上的升华。比如,在木器组的师徒场景中,解说词缓缓道出了二人的师徒关系,自然简练。而诸如讲到故宫当代文物修复师多数受到高等教育时“都能幸运地看到文物交给最合适的人”等等,优美流畅的解说词出现在恰当的位置,讲述着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怎样的生活,默默地守护着故宫,一代代的传承着。从而在听觉上完善了视听语言。
(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