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作用
(2017-01-10 08:39: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 |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作用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实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学生由手的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延伸到脑的思考。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可见,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虽然,小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但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当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技能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应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强制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提出要求: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1)有的学生将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2)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
三.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的。动手操作,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让孩子们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给出一个铁环,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生1:把铁环拉直后测量。我又出示易拉罐的底面,你能再剪开吗?生:可以用带子绕一圈,剪去多余的,测出周长。我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问:现在还能化曲为之直的方法吗?学生哑然。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圆形物体,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直径。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进而很顺利地推导出公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并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提高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不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五,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这一过程还需要加强合作,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此时,学生是处于积极的,活跃的,自由的状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让学生动手操作后思考:比较两次分 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1.我再揭示余数 的概念。指导正确的书写格式。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又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就必须有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数学知识开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我们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要根据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地,适地,适当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感知体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