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真的不自信吗?——灾难后面透视出“过度自信”的倾向

(2015-06-11 12:04:42)
标签:

杂谈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文章,谈“自信的心理学研究”。文章发表后,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多次提到一个引发大量点击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自信”的视频。

我的观点

首先,我对这样的标题不是特别同意,因为“中国人”这个概念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复杂的、多利益冲突并且没有统一信仰、意志、行动的大国,很难一言以概之。因此,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表述是不够严谨的。

第二,自不自信是心理学的问题,而视频谈的是政治态度问题,不应该与个人的心理自信问题混为一谈。政治自有政治科学的规律可循,心理学当然也有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理论总结。


的确,针对“中国人自不自信”的问题,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很多研究。1984年,当我还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任教的时候,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弗兰克·耶茨(Frank Yares) 应邀来北大访问,讲授“人类的决策心理”。他当时就给我们发了一套心理问卷,正好就是“自信心理的客观测试”。这套问卷不像通常的心理学问卷,只询问了一些特别简单、稚气的问题(比如说你幸福吗?你自信吗?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我们心理学家其实很排斥用这种简单的问卷法去调查人类复杂的、微妙的和动态变化的心理活动。耶茨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询问人们对一些客观问题的回答,来间接推测其自信水平。


其中一道问题是这样的:

土豆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下成熟得更快一些?

A、寒冷的气候

B、温暖的气候

请你分别选择A或者B,并判断一下你回答/选择这个答案的自信水平。


几年之后,弗兰克·耶茨报告了他在北京大学心理系及其他院校所做的此类调查的结果。意外地发现,我们中国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比美国大学生更加强烈的“过度自信”倾向。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中国同学反而是特别自信,远远超过美国大学生对自己回答的自信水准。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早就发现的——亚洲人,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表露出来的“过度自信”倾向。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fcc287ea6f249ca3f9842d1e7f47b2f.jpg

在此之前,英国心理学家菲利浦和劳伦斯就报道过类似的发现。其后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基本的结论就是:起码在对有关“知识”、“概率”、“趋势”、“规律”等问题的回答上,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自信水准往往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文化差异呢?耶茨等人推断认为,是由于中国教育制度强调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学生不习惯进行批判性思维。因此,一旦确认某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就更愿意相信自己已经选择的答案,比没有选择答案要准确得多。这种不善于从反例/反证的角度去思考的倾向,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3d3cca5112ead3e234186f98819560a6.jpg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紓教授,曾对新加坡华人和大陆的中国人在“过度自信”的差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也证明了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是由教育所引起的,而不是由文化所引起。因为他发现,同样是中国人的新加坡华人,信奉的也是中国文化,但由于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西化的,强调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反证精神;因此,新加坡的华人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回答并没有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并且,这种文化差异也不是由语言所引起的。因为同样说“福建话”,新加坡的福建人相比大陆的福建人,“过度自信”倾向要低很多。

曾经有段时间,很多文化心理学家,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虽然多数中国人在知识问题上、信息判断上、趋势预测上表现出较多的“过度自信”,但在对自己的判断上,如对自己的能力、智力、自尊心和自大倾向上不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偏差。可是,越来越多的新研究还是发现,在与“自我”有关的问题上,很多被调查的中国人也表现出类似的自信偏差。

李老师就研究了“自我和他人的比较”。以下为所用的问题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随机挑选出来的一百名大学生中的一员,你的性别也和这一百个大学生一样。假设我们把这所有的一百个学生,按照毕业后获得工作的日期早晚来排名的话,你觉得大概会有多少人获得工作的时间会比你早(从099估计)?

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讲,如果我们自认为是普通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估计有50%的人可能获得工作要比我们早一些——50%代表的是一个正常的概率估计。但是,李老师发现,大陆的中国学生通常会估计只有27个学生会比自己先找到工作;而新加坡的华人学生估计会有37个同学比自己早获得工作。显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心,认为我们是属于前40%的人。不过,大陆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过度自信”表现要比新加坡华人学生高10个百分点。


其实,放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过度自信”,在中国社会是很常见的。

例1:股市投资

例如在股市投资方面,为什么很多人相信自己一定会赶在泡沫破灭之前离场?为什么会相信我们的能力会比经济的科学规律还要有效,还要强大?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自己在股市应该挣钱,而别人在股市是应该接盘?就是因为存在这种非理性的“过度自信”,使得我们成千上万的散户在机构面前、庄家面前、政府面前输得一干二净。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f0daa27505cbb8c3a14507b69d197433.jpg


产生对自己把握股市变迁盲目自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想接收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甚至连自己偶尔产生的不同意见,我们都会刻意地否定。当股市疯涨的时候,我们特别喜欢看股市的变化、聊股市的变化、说自己赚多少钱,以此来给自己的自尊心增添一些证据。但当股市一片凄惨时候,我们都刻意地回避股市,不说它、不看它、不想它,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其实,在股市涨的时候,我们倒没有必要过度关注,因为它总是要涨的;但是在股市低落的时候,反而要注意观察股市的变化,以免自己损失过度。出现这种不对称的行为,恰恰就反映了: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过度自信”,我们甚至都不愿意去了解现实、尊重现实、关注现实。


例2:面对自然灾害

还有一种“过度自信”,就是对待恶劣的天气、复杂的路况、自然的灾害面前,我们也总是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当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在遭遇到自然灾害的危险之前,最理性的方法应该是回避——停船、停飞、躲避、等待。但是我们很多的乘客,坚定地相信,自己不会是自然灾害的受害者,自己永远是那幸运儿中的一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85824578020f0b3e5ff67098c875afa4.jpg

在交通部门——航空公司、轮船公司、汽车公司,由于自然条件而推迟、改变或等待的时候,我们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的反对意向,坚持任性地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典型如最近因天气原因频繁导致航班延误,而引发的机场闹事事件)。这些都是过度相信“好事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一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虚假的自信心的表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不同意“我们中国人民不自信”的说法。我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得很多人没有形成批评性的思维,只会单方向地去思考某个问题;而一旦这个单方向的印象、倾向和偏好形成之后,无论多少的反面证据都不能改变他已经形成的、自我任性的观念——这偏偏是“过度自信”最大的悲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c8e83149e96482c28eb4e0ad6a196e5b.jpg


所以,我经常讲,从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宽容精神、民主的方法,去听取、接受、思索、关注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从而不会让我们盲目地走上“过度自信”的道路。这种尊重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真的不能盲目自信地把它抛弃掉。


中国的崛起需要理性、智慧和“有容乃大”的气概。过度的自恋、自大、自信,其实是自卑的外在反应。所以不要总说“中国人不自信”,我们中国人其实是很自信的。经常说这话的人反而骨子里可能有些潜在的不自信。


如有兴趣,可查看我的前一篇自信博文《自信的心理学探讨》

执行编辑:吴卫国
(个人公众平台独家刊发,欢迎转载;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