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文章,谈“自信的心理学研究”。文章发表后,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多次提到一个引发大量点击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自信”的视频。
的确,针对“中国人自不自信”的问题,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很多研究。1984年,当我还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任教的时候,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弗兰克·耶茨(Frank
Yares)
其中一道问题是这样的:
土豆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下成熟得更快一些?
A、寒冷的气候
B、温暖的气候
请你分别选择A或者B,并判断一下你回答/选择这个答案的自信水平。
几年之后,弗兰克·耶茨报告了他在北京大学心理系及其他院校所做的此类调查的结果。意外地发现,我们中国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比美国大学生更加强烈的“过度自信”倾向。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中国同学反而是特别自信,远远超过美国大学生对自己回答的自信水准。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早就发现的——亚洲人,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表露出来的“过度自信”倾向。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fcc287ea6f249ca3f9842d1e7f47b2f.jpg
在此之前,英国心理学家菲利浦和劳伦斯就报道过类似的发现。其后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基本的结论就是:起码在对有关“知识”、“概率”、“趋势”、“规律”等问题的回答上,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自信水准往往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文化差异呢?耶茨等人推断认为,是由于中国教育制度强调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学生不习惯进行批判性思维。因此,一旦确认某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就更愿意相信自己已经选择的答案,比没有选择答案要准确得多。这种不善于从反例/反证的角度去思考的倾向,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3d3cca5112ead3e234186f98819560a6.jpg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紓教授,曾对新加坡华人和大陆的中国人在“过度自信”的差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也证明了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是由教育所引起的,而不是由文化所引起。因为他发现,同样是中国人的新加坡华人,信奉的也是中国文化,但由于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西化的,强调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反证精神;因此,新加坡的华人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回答并没有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并且,这种文化差异也不是由语言所引起的。因为同样说“福建话”,新加坡的福建人相比大陆的福建人,“过度自信”倾向要低很多。
曾经有段时间,很多文化心理学家,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虽然多数中国人在知识问题上、信息判断上、趋势预测上表现出较多的“过度自信”,但在对自己的判断上,如对自己的能力、智力、自尊心和自大倾向上不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偏差。可是,越来越多的新研究还是发现,在与“自我”有关的问题上,很多被调查的中国人也表现出类似的自信偏差。
李老师就研究了“自我和他人的比较”。以下为所用的问题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随机挑选出来的一百名大学生中的一员,你的性别也和这一百个大学生一样。假设我们把这所有的一百个学生,按照毕业后获得工作的日期早晚来排名的话,你觉得大概会有多少人获得工作的时间会比你早(从0到99估计)?
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讲,如果我们自认为是普通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估计有50%的人可能获得工作要比我们早一些——50%代表的是一个正常的概率估计。但是,李老师发现,大陆的中国学生通常会估计只有27个学生会比自己先找到工作;而新加坡的华人学生估计会有37个同学比自己早获得工作。显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心,认为我们是属于前40%的人。不过,大陆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过度自信”表现要比新加坡华人学生高10个百分点。
其实,放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过度自信”,在中国社会是很常见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不同意“我们中国人民不自信”的说法。我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得很多人没有形成批评性的思维,只会单方向地去思考某个问题;而一旦这个单方向的印象、倾向和偏好形成之后,无论多少的反面证据都不能改变他已经形成的、自我任性的观念——这偏偏是“过度自信”最大的悲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c8e83149e96482c28eb4e0ad6a196e5b.jpg
所以,我经常讲,从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宽容精神、民主的方法,去听取、接受、思索、关注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从而不会让我们盲目地走上“过度自信”的道路。这种尊重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真的不能盲目自信地把它抛弃掉。
中国的崛起需要理性、智慧和“有容乃大”的气概。过度的自恋、自大、自信,其实是自卑的外在反应。所以不要总说“中国人不自信”,我们中国人其实是很自信的。经常说这话的人反而骨子里可能有些潜在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