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清华之争:名校生情结和反射光荣的心态

(2015-05-04 08:26:29)
标签:

杂谈

世界著名的大学好像都有一个孪生兄弟与之相随相依、不离不弃,但又总是互相比美和互不服气。如美国的波士顿地区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争,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之争;英国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争。而我们中国最有名的兄弟之争,可以说是北大和清华之争啦。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b6e471dc67feed773534ab5f48b353ec.jpg


记得我第一次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给我们EMBA同学上课的时候,当我刚开始介绍自己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时,全场哄堂大笑,搞得我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我前一天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刚刚给了这些同学一个劝告:如果在外面的餐厅吃饭时喝醉酒的话,一定要说自己是北大的学生,而不要说是清华的学生,以免玷污清华的形象。当然,这位老师只是幽默地调侃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北大、清华之间的对立、对应和对手的关系。这种关系,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健康和友善的。只不过被有些人演绎成了充满敌意的和竞争的关系了。当然,双方校庆的日子挨得那么近,每当此时此刻,总会有人岀来聊聊“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互相评头论足,一较高下。很多幽默的段子,煽情的故事,优美的文章,间或贬损的文字就这样诞生了。

名校学生的比较情结孰好孰坏?

为什么名校的学生会经常有这样比较的情结呢?这样的情结到底是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呢?心理学家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其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早在1976年,著名心理学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a)就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他发现具有竞争对立关系的学校,当他们的橄榄球队获胜的时候,这些学校的学生就特别喜欢穿着学校的制服招摇过市,来炫耀其胜利;并且他们在言谈之中,更愿意大量地使用“我们学校”这样的代词来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如果自己的球队失败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用“他们那帮人”来描述自己学校的球队队员;但在他们赢球的时候,往往会用“我们球队的队员”来描述自己的球队。这种希望将自己与能够提升我们自尊心的集体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西奥迪尼把它定义为“浸淫在反射光荣中的心态(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BIRGing”。这种心态,主要还是要提升我们的自尊心,改善我们的公共形象。特别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公共形象可能会受到猜疑和威胁的时候,这些名校的学生就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与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正面形象的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14925c163202fee4ca8db9bd44533b61.jpg

以前,心理学家曾经以为:这种“反射的光荣”的倾向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上。但是,博恩哈德等人(Bernhardt et al1998)却发现,这种“反射的光荣”的心态,实际上还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有关系——那些观看自己喜爱的球队比赛的球迷,当他们的球队赢球的时候,他们的雄性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但是,当他们的球队丢球的时候,他们的雄性激素分泌就会降低。这就说明,人类的“反射的光荣”不光是与我们的自尊心以及对自己和对方学校的认识有关系,甚至还与我们的生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反射的光荣”的心态,不光是在名校之间,在著名的企业之间也会产生,比如微软和苹果之间的竞争,以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都是特别相似的两个对手,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又羡又嫉、又爱又恨的特殊的、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典型行为特征就是:愿意去不断吹嘘自己的成功、伟大、卓越、优秀,以及如何有魅力、有贡献、有影响;同时,尽量地、不经意地或者有意识地去贬低对方的贡献。学校的学生还会想尽办法去体现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学校之间的关系,从衣着打扮、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尽量与自己印象中自己的学校形象联系在一起。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fdbddc55c3ad90efd6ff855220bdf8b.jpg

这样的心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样的心态是不健康的心态。程度较轻的影响到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从而会对来自对方的个体有轻视、排斥、歧视甚至敌意,形成门户之见,小人心态;严重时会产生对对方的批评、攻击、阻挠甚至迫害。因此,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朋友之间的友谊、彼此事业的发展。但是,最近也有心理学家发现:这样的竞争关系,如果是在友好的环境下进行的话,反而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e4bb38019a9f7e9ed05ed676d9850da1.jpg


伯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的克杜夫、埃尔芬贝因以及斯托(KilduffElfenbeinStaw2010)就发现:这种相互欣赏并激励的竞争对手关系,可能会提升彼此之间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表现。运动员如果有自己欣赏的对手的话,他的成绩也可能会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如果有这样的竞争关系的话,它的组织创新和业绩也都会提高;学校如果有这样的竞争对手的话,它的管理意识、创造意识以及工作意识都会得到提升。换句话说,北大、清华这两所名校之间的友好竞争,是一件好事,对中国人民是一件好事,对这两所学校也是好事。特别是当这两个竞争对手有较为长期的相互依存、相互照顾的关系,并且在性格上、气质上、智力上、行为上的相似性越高的话,这样正面的促进作用,反而越强——而这恰恰是我在这两所学校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会。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e1ded28a28f4ff47475713dd30c474b4.jpg

名校间的差异更多反映了学科间的差异


个 人 观 点

我个人认为,很多有关北大和清华之间的差异,其实更多的是反映了学科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两校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随着清华大学越来越多的非工科院系的成立,以及北京大学越来越多的工科院系的设立,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之间的相似性会远远大于其差异性。尤其在年轻学生身上,他们都是我们中国最优秀的、最有智慧的、最爱学习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差异绝对小于他们与其他人群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随便挑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别,不一定会比他们和随便挑出的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的差别要大。1989年,我曾经和我北大心理学系的恩师陈仲庚教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了一个有关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报告。其实我手头还有些清华大学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的测量数据。当时我就发现,北京大学的学生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反而是北京大学内部和清华大学内部各个院系之间的价值观差别,要大一些。我想二十多年之后,这样的现象应该还是一样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d9b02aae99c315ed853c125e7ed122c6.jpg
照片前排人员:左一为北大心理学系书记吴艳红,左二为我,左三为校友会长王丽梅,左四为北大副校长王杰,右四为教育部王登峰司长,右三为中科院心理所所长付小兰,右二为北大心理学系钱铭怡老师,右一为现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方方


所以,名校之差异,更多的是宣传之争、印象之争、文化人之间的调侃之争,并不一定是我们学生之间的真实的差异。但我也发现,科学心理学的证据和论证,往往比不上一个幽默段子和一篇动情的随笔对社会舆论以及对我们印象的影响。我这篇文章的点击率肯定也不会比那些验证每个人对北大和清华刻板印象的文章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ab4d82c099e88d3cfd351bbf8a2944bd.jpg

因此,每当别人问我:“究竟是清华好,还是北大好?”的时候,我都只能苦笑着,如实地说:“两个都很好啊”。看着对方不以为然的表情,我经常安慰自己,也许正是这种友好的竞争和不服气,反而成就了这两所隔街相望的名校,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幽默、快乐、动人的故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a11524d616f24a820e15c6c2e66aadb2.jpg

              (个人公众平台独家刊发,欢迎转载,敬请注明出处,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